减肥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炎热的夏天,琳琅满目的饮品摆满了超市的货架。消费者有时也闹不清楚这些饮品是否真有广告中宣传的功效,一些号称有提神、减肥功能的饮品是否能长期饮用,对未成年人究竟有无禁忌?从有关渠道获悉,对饮料行业存在的此类问题,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已委托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等机构对现行的饮料国际标准进行制定和修改,新的《饮料通则》将择日公布。
据悉,《饮料通则》的草拟稿将饮料分为11类:碳酸饮料类、果蔬汁类、蛋白饮料类、包装饮用水类、茶饮料类、咖啡饮料类、植物饮料类、风味饮料类、特殊用途饮料类、固体饮料类,其他饮料。可以发现,市场上比较畅销的运动型饮料不在其中。业内解释,除了这11类饮料外,草拟稿又单列出一个特殊用途饮料类,其中有三个分类,运动饮料就被涵盖在里面,另外两种分别是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
据介绍,这次草案最受关注的有两点:
一是在功能型饮料领域的。运动饮料是近两三年火起来的饮料品种,可是原来的运动饮料标准制定于5年前,对于更多新型运动饮料产品的出现没有充分预见,门槛偏低,很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实际情况。运动后需要补充多少种微量元素,剂量多少才是安全健康的,需要科学验证用数据说话,不能让厂家随便乱来。
第二个亮点是,首次制定茶饮料标准。今年夏天,茶饮料的风头已经盖过了曾红极一时的运动饮料。但是,不仅是我们国家,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茶饮料制定相关标准。目前,茶饮料国家标准内部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按原料茶叶的类型,分为红茶饮料、绿茶饮料、乌龙茶饮料、花茶饮料、其他茶饮料等;调味茶饮料分为果汁、果味、奶茶、奶味、碳酸、其他调味茶饮料。意见稿对茶饮料内的茶多酚、咖啡因、蛋白质、果汁含量等指标做出具体规定,如果表明是“低糖”的,糖的含量每100毫升应不大于4.5克;如果标明是“无糖”的,糖含量应小于0.5%,果汁茶饮料、奶茶饮料也要标示果汁的加入量、蛋白质的含量。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