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第三代发展的因素
EPC系统不会到了第二代就停止前进的步伐。由于厂商互相竞争,而用户在降低成本、增加功能方面变得更精明、要求更高,第二代标准有望造就的RFID大众化市场应当会引发新的创新浪潮。与第一代EPC标准的情况一样,这些竞争压力很快就会带来第二代规范所没有的思想和发明。现阶段看来,EPC标准开发小组极可能会在2006年底2007年初开发第三代标签。正如第一代向第二代转型时发生的那样,大获成功的第二代老牌厂商会抵制这种转型,而很晚进入EPC市场的企业家、新兴公司和大公司会踊跃参与。势力只会越来越猛,到2008年或者 2009年左右,第三代标签将会出现,再次开始刮起又一轮创新浪潮。RFID阅读器也必须准备好迎接这些变化。
最重要的是,正如自动识别中心主任Daniel Engels博士撰写的几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除了充当宽频带反向散射“传送器”外,标签还是“宽频带接收器”――标签对阅读器所用的信道一无所知。
标签上的接收器好比是晶体管收音机,原因在于选择频谱的能力完全受制于标签天线的特性。实际上这由第二代规范来执行,因为第二代规范要求标签在860MHz到960MHz之间工作。因而,某个特定标签会接收到有效距离内的所有阅读器同时传送的所有信号,即便阅读器工作在密集阅读器模式下,因而使用不同的信道。这是当前一代RFID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准确的、基于时间的阅读器同步机制。该机制旨在防止两个阅读器试图同时与同一个标签通信。正因为如此,基于时间的阅读器同步机制是管理密集阅读器环境的最重要的方法。遗憾的是,第二代密集阅读器模式没有克服第二代标签上宽频带接收器的这个重大缺点。
密集阅读器模式应当被认为是向工作于密集阅读器环境迈出的头一步。但它不是克服如今无源RFID技术的局限因素的万灵药。密集阅读器环境的根本问题(包括标签的宽频带传输和接收)仍有待将来的几代无源RFID技术加以解决。
超越第二代EPC
EPC Class结构
EPC标签Class结构常常被人误解。Class与“代”不是同一回事。Class描述的是标签的基本功能――譬如说它里面有没有内存或者电池。代指的是标签规范的主要版本号。通常所说的第二代EPC其全名实际上是第二代EPC Class 1,这表明该规范是指规范的第二个主要版本,针对拥有一次写入内存的标签。
Class V标签实际上是阅读器,它们可以为其他的Class I、Class II和Class III标签,还能够与其他Class IV的标签以及彼此以无线方式通信。
Class IV Class IV标签是有源标签。它们能够与同一频段上的其他有源标签和阅读器进行宽频带、对等通信。
Class III Class III标签是半无源RFID标签。它们可以宽频带通信。
Class II Class II标签是无源标签,具有内存或者加密等额外功能。
Class I/Class 0 Class 0/Class I标签是只读型无源识别标签。
Class 1规范拟订后,Class 0才被添加到第一代系统里面,作为上图描述的过程的一部分。
Class 1标签(第二代标签就是个例子)含有一次写入内存,用于保存电子产品编码。Class 2标签添加了可以定期改变的内存,用于保存额外数据――譬如来自内置传感器的数据。Class 3标准添加了电池,以便延长读取标签的距离、提高可靠性,但基本上属于无源反向散射标签。Class 4标签实际上是可与其他Class 4标签和阅读器通信的有源标签。Class 5标签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标签,实际上是无线联网阅读器。
EPC Class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模块化结构,涵盖一系列众多的可能类型的标签功能。譬如说,电池供电型标签的通信协议应当与没有电池的标签的协议相同,只是增加了支持电池的必要命令。这就保持了协议的简单化。如果电池供电型标签上的电池出故障或者失效,标签就完全类似没有电池的标签,对最终用户来说仍具有一些实用功能。这种模块化思想在理论上远比实际上来得简单――然而技术往往会不断融合,而且EPC业界也渴望提供模块化、多功能的标签协议堆栈。这就给阅读器基础设施必须能够适用的众多标签添加了另一个变数。鉴于第二代Class 1消除了Class 0和Class 1间的差异,可能会出现的下一步就是给系统添加电池标签。这可能具体表现为第二代Class 3标签――它也许为全新一代的产品指明出路。
推动第三代发展的因素
EPC系统不会到了第二代就停止前进的步伐。由于厂商互相竞争,而用户在降低成本、增加功能方面变得更精明、要求更高,第二代标准有望造就的RFID大众化市场应当会引发新的创新浪潮。与第一代EPC标准的情况一样,这些竞争压力很快就会带来第二代规范所没有的思想和发明。现阶段看来,EPC标准开发小组极可能会在2006年底2007年初开发第三代标签。正如第一代向第二代转型时发生的那样,大获成功的第二代老牌厂商会抵制这种转型,而很晚进入EPC市场的企业家、新兴公司和大公司会踊跃参与。势力只会越来越猛,到2008年或者 2009年左右,第三代标签将会出现,再次开始刮起又一轮创新浪潮。RFID阅读器也必须准备好迎接这些变化。
最重要的是,正如自动识别中心主任Daniel Engels博士撰写的几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除了充当宽频带反向散射“传送器”外,标签还是“宽频带接收器”――标签对阅读器所用的信道一无所知。
标签上的接收器好比是晶体管收音机,原因在于选择频谱的能力完全受制于标签天线的特性。实际上这由第二代规范来执行,因为第二代规范要求标签在860MHz到960MHz之间工作。因而,某个特定标签会接收到有效距离内的所有阅读器同时传送的所有信号,即便阅读器工作在密集阅读器模式下,因而使用不同的信道。这是当前一代RFID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准确的、基于时间的阅读器同步机制。该机制旨在防止两个阅读器试图同时与同一个标签通信。正因为如此,基于时间的阅读器同步机制是管理密集阅读器环境的最重要的方法。遗憾的是,第二代密集阅读器模式没有克服第二代标签上宽频带接收器的这个重大缺点。
密集阅读器模式应当被认为是向工作于密集阅读器环境迈出的头一步。但它不是克服如今无源RFID技术的局限因素的万灵药。密集阅读器环境的根本问题(包括标签的宽频带传输和接收)仍有待将来的几代无源RFID技术加以解决。
超越第二代EPC
EPC Class结构
EPC标签Class结构常常被人误解。Class与“代”不是同一回事。Class描述的是标签的基本功能――譬如说它里面有没有内存或者电池。代指的是标签规范的主要版本号。通常所说的第二代EPC其全名实际上是第二代EPC Class 1,这表明该规范是指规范的第二个主要版本,针对拥有一次写入内存的标签。
Class V标签实际上是阅读器,它们可以为其他的Class I、Class II和Class III标签,还能够与其他Class IV的标签以及彼此以无线方式通信。
Class IV Class IV标签是有源标签。它们能够与同一频段上的其他有源标签和阅读器进行宽频带、对等通信。
Class III Class III标签是半无源RFID标签。它们可以宽频带通信。
Class II Class II标签是无源标签,具有内存或者加密等额外功能。
Class I/Class 0
Class 0/Class I标签是只读型无源识别标签。
Class 1规范拟订后,Class 0才被添加到第一代系统里面,作为上图描述的过程的一部分。 Class 1标签(第二代标签就是个例子)含有一次写入内存,用于保存电子产品编码。Class 2标签添加了可以定期改变的内存,用于保存额外数据――譬如来自内置传感器的数据。Class 3标准添加了电池,以便延长读取标签的距离、提高可靠性,但基本上属于无源反向散射标签。Class 4标签实际上是可与其他Class 4标签和阅读器通信的有源标签。Class 5标签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标签,实际上是无线联网阅读器。
EPC Class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模块化结构,涵盖一系列众多的可能类型的标签功能。譬如说,电池供电型标签的通信协议应当与没有电池的标签的协议相同,只是增加了支持电池的必要命令。这就保持了协议的简单化。如果电池供电型标签上的电池出故障或者失效,标签就完全类似没有电池的标签,对最终用户来说仍具有一些实用功能。这种模块化思想在理论上远比实际上来得简单――然而技术往往会不断融合,而且EPC业界也渴望提供模块化、多功能的标签协议堆栈。这就给阅读器基础设施必须能够适用的众多标签添加了另一个变数。鉴于第二代Class 1消除了Class 0和Class 1间的差异,可能会出现的下一步就是给系统添加电池标签。这可能具体表现为第二代Class 3标签――它也许为全新一代的产品指明出路。
推动第三代发展的因素
EPC系统不会到了第二代就停止前进的步伐。由于厂商互相竞争,而用户在降低成本、增加功能方面变得更精明、要求更高,第二代标准有望造就的RFID大众化市场应当会引发新的创新浪潮。与第一代EPC标准的情况一样,这些竞争压力很快就会带来第二代规范所没有的思想和发明。现阶段看来,EPC标准开发小组极可能会在2006年底2007年初开发第三代标签。正如第一代向第二代转型时发生的那样,大获成功的第二代老牌厂商会抵制这种转型,而很晚进入EPC市场的企业家、新兴公司和大公司会踊跃参与。势力只会越来越猛,到2008年或者 2009年左右,第三代标签将会出现,再次开始刮起又一轮创新浪潮。RFID阅读器也必须准备好迎接这些变化。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