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在平面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没有理想的图形,平面设计就显得苍白无力,图形成为设计的生命。而以画面空间作为“场”来捕捉图形,使自由的空间意识展现出来,自由地构成主体,是艺术家们得以展现其才华之所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者的潜能,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意识。远在史前的半山——马厂文化彩陶器物上的大圆圈纹与网格纹等组合构成的装饰图案中,其自成单元或累累相连的纹样母题,可算得上图形设计的最原始、最朴素的场意识的表现,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为表达其“雷为天鼓”的观念而对图形作了一番想象和设计(图①);而秦汉瓦当作为建筑附属材料,古人几乎一成不变的使用了圆形场的适合纹样,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②)。
此主题相关图片
所谓的“场”,是指画面的基本形式结构,是采用某一种适当的形式去自由地处理画面空间,即在画面上对空间作出抽象的、多样性的确定。例如四方形、椭圆形、菱形、之字形、线、坐标、节奏、色彩、背景或者任意的形式。场包括了平面化空间、平面力学、物象(抽象的和具象的)三方面要素。利用各种物象通过发挥平面力学(动态)的作用,自由地地组合平面化的空间,是“场”意识的根本。
一.平面化的空间与传统的视点空间不同,物象间的事实关系可以变换,没有尺度、距离、也没有时间的限定。它追求的是空间本身的构造性,把不同时空的物象还原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使场的设计组合趋于明朗化而使图形的视觉冲击性更为突显。
在现代绘画中(绘画作品与平面设计中的图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的基本形式结构是绘画语言的核心,其根本问题是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对三维以至四维空间进行自由地安排和处理。因此,自塞尚的平面化意识确立了变形画面后,平面化的空间意识开始萌芽,对物象场的意识处理也趋于明显,成为现代绘画发展的主流意识。
这种场意识的平面化空间的处理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手段。如马蒂斯的《装饰背景中的人》中(图③),此主题相关图片
由于采用装饰图案背景场的设置,有意使人物以外的各物象趋于平面化的构成:位于画面上方远景的壁面图案大;位于中间位置的植物和花盆的图案大小适中;画面右下角近处像坐垫的图案处理得较小,同时把远景的色彩绘制到近景。这种逆远近的关系,拉近了远景、中间、近景的空间而趋向平面,使物象的变形是为了适应于装饰性图案背景场的色彩和形式的主观组合,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绘画的色彩能量和构成形状的能量,是马蒂斯的代表作。
(待续)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