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现代化生活水平取决于销售能力和诱发人们想要买到更多更好物品的能力。工业生产只是走了第一步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满足人类需求。然而,一件商品必须经过流通、消费和使用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各环节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生产能力直接影响到产品是否积压或脱销;而拉动消费需求则会刺激生产以及更多的销售尝试,可以说,视觉传达正是其促销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视觉传达设计旨在推销、宣传一种产品、服务或者所涉及的观念,故必须有效发挥如下作用:具有视觉吸引力,产生预期的设计效果;能激起阅读或注意欲;以惹人喜欢的方式传达一种信息,并在提供这种信息之后仍继续发挥巨大潜意识作用,必要时触发人们的购买行为。基于上述理由,色彩尤能完成这一任务,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将这种通过色彩来支配视觉活动的方式称之为“色觉传达设计”。
一、引起注意
设计的首要任务便是抓住注意力,也就是说,设计师必须在有限时空里捕捉到观者的兴趣。尽管人眼可以浏览宽广的区域,但在一瞬间焦点所对准的视域部分却小得惊人:大概仅限于一臂长远手握一枚硬币这么小范围。人们自以为一直清晰看到每样东西的恒常体验,实为一种由眼球不停转动所产生的错觉:大约平均一秒钟内更替4—5次新观察点。尽管色彩或多或少可以直接通过整个视野来搜索感知,但只有在凝视中央一个限定区域内才可以清楚地读到一个字或者形状符号。其结果是当观看一个广告、海报、包装或展览时,色彩常常第一个抓住人的眼球,其次是图片,然后是一些符号、标志及文字,单色或组合色彩均可被迅速解读,无需经过翻译,并且比形状、文字或图案更能从远距离感受到,多色形象一般可预期得到大约40%的刺激,而且比黑白或单色更感性、有趣;在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上,包装设计竞相斗艳以争夺顾客的注意力,楚楚动人的色彩因其联觉作用产生超前销售效应,从而减少销售阻力,尤其是由于现代零售业的标准化已经大大减少了包装尺寸、形状和比例的多样性,因此,产品包装色彩连同销售点背景色特别能够帮助人们从一组相似商品中挑选出所熟悉的产品来。
一般来讲,如果我们不能在6秒钟内找到正在观察的东西,就很有可能迅速转移视线去追寻另一目标,而色彩正可以给人们留下须臾印象。产品一旦进入成熟期,内在技术含量的竞争力就会下降,继续维系其质量优势的便是外观形色,而购买者对于形状或机能需经反复玩味才能做出决断,只有色彩印象才是最本能、下意识的一次性视觉选择。以橙色为首的原色最具强迫性,易产生冲动性购买欲,然而,那种认为高鲜艳度色彩组合最具能见度的观点未必正确:诸如黄与紫、红与蓝等强对比色组合也许在视觉上相互抵消并导致不适刺激和排斥。而在以明度差异为特征的色彩设计中,往往呈现出更引人入胜的视觉面貌和可读性,就像道路标识和交通信号那般。
在白昼,色觉通常对黄色光最敏感,这便是黄色在彩虹中作为最浅最明亮颜色显现的缘故。黄与黑并置呈现最高的能见度,其余则依次为蓝底白字、绿底白字、橙底黑字、黄底黑字、白底黑字、红底白字、黄底红字、白底绿字以及浅绿背景上的深红文字。发光或者荧光涂料呈现出比普通表面色更高的能见度,因而在危险处或发出救生指令时特别管用,这类颜料具有一种从太阳中吸收不可见紫外线光能量以及以可见光形式慢慢释放的能力——之所以能在黑夜中闪闪发光皆源于此,磷光橙色救生设施和救生衣在黎明和黄昏时分尤其看得很清楚,因为它们在深蓝色的海洋中提供了最高的对比度。在吸引观者注意力这一点上,商业和非商业性用途都很广的色光要比表面色更为有效,如旅馆招牌霓虹灯和交通信号灯设计。
二、保持注意
在成功拦截观者原本不停扫描的视线之后,若嫌其逗留时间太短,那么,设计师第二个目标便是维持其兴奋点和兴趣直到足以读取所有相关信息为止。仅仅由于色彩的存在便可产生视觉愉悦:尽管尺寸、字体、位置以及纸质、印刷质量是显而易见的附加因素,彩色图文要比黑白图文更能持续提供吸引力和个性魅力,如彩色邮寄广告可比无色传单多拉动50%的回邮率。据估计,超级市场货架上的包装设计欲捕获顾客的注意力,必须在1/25秒之内完成这项工作;同样,一则彩色杂志广告通常平均保持2秒钟的注意力,在如此短暂有限的时间内,色彩及其组合的简洁性在任何设计中是绝对遵循的法则。眼睛解剖学告诉我们:对光很敏感的内部构造(视网膜)拥有一个细小的 中心孔腔、称之为“中央凹”,其表层包裹着密集的视感细胞群,专门承担我们在日光中看精巧细节的能力。为了满足在所有的时间段里对准焦点、看清世界,中央凹不得不频频接到指令,对准任何一个邻近的视觉兴趣点,在赋予其片刻的注意之后,下一个问题便接踵而至:眼睛究竟如何知道下一步要看的地方?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