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从刚开始引进国外的设计理论、设计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到今天引进国外的设计运作模式,这一路我们走得很辛苦。但到如今的现状是企业对工业设计依然不能有所寄托,因为迄今为止在中国很难找到企业主要是依托工业设计而走向振兴达到辉煌的典型例子。回顾历次中国较有影响的工业设计展会,压轴的展品差不多都是知名企业的冰箱、彩电、手机、洗衣机、交通工具等等,而这些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很难说是靠工业设计打造出来的,因为目前这些行业的运作特性是技术引进+零件装配。换言之工业设计在这些企业中没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亮点,多数企业将参展当作形象宣传的广告活动。
当今社会有识之士认识到工业设计的宽阔前景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力倡导设计产业化,使工业设计形成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却很少有人提出工业设计应该先要实现专业化,工业设计专业化是实现产业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关键要看我们今天的工业设计到底能做些什么? 企业是否接受,市场是否认可。 工业设计到底是什么? 应该怎样做? 等等, 如今在教育界和企业界对之缺乏完整、系统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教育界对工业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没有形成一支具有很高专业设计水平的真正的专家学者队伍。设计教育的落后,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使从事设计工作的毕业生处于“专业幼稚”状态。因为工业设计是一个多边缘复合型的学科,正因为这一特性使得从事设计教育的人员专业知识背景复杂化,使工业设计学科变成了“模糊学科”。今天的设计教育也好,设计实务也好大都停留在产品造型或是设计风格和设计文化上做文章,职业风险很底,最多是好看与否,不涉及到设计的本质。
中国的工业设计已开始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并已了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是真正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却寥寥无几,设计界和制造界都没有将设计和制造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许多设计公司不能为企业提供深度服务,是因为多数设计公司能做的只是“卖”造型,而大多数制造企业对设计公司是瞬间利用,对新产品开发设计和同设计公司的合作抱着投机的心态。这种现象阻碍了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工业设计产业业态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底层次,底价位的恶性竞争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工业设计活动的核心不单是美化产品,这一活动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对产品设计的本身,而是对企业市场整体运作的结果,任何产品脱离了市场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脱离了市场需求来评判产品设计的优劣则毫无意义。新产品开发、设计是企业经济运作的一种手段,是企业实现在市场竞争中市场定位的物质形态化。经济学的原理早就告诉我们有需求才有交换,有交换才有商业,有商业才会有利润。任何企业市场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所以企业经营者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视点同我们设计教育的方向是不同的。
八十年代初,接受英国工业设计专家彼特.汤普森博士的课程设计教学,当他走上讲台便在黑扳上画了一个经理人,手提公事包。彼特对我们讲:“那人的包里是钱,如果他请你来做设计,你就必须先了解他的包里有多少钱? 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基础是经济,要设计什么? 能设计什么? 脱离了经济背景便成了异想天开”。因此,所有服务于市场经济活动的设计创造都是“有限创造”,都在一个已经划好的圈子里“跳舞“,这一圈子便是企业的市场战略定位,以及实现设计所需的经济和科技的条件。
对消费者来讲购买的是某一企业的商品,而对企业来讲做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市场,产品是企业占领市场分额的工具,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好的设计就是创造最能赚钱的商品。中外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对产品价格定位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外企业他们在产品开发设计时会很明确的告诉你,我这一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定位是多少,就是说你的设计必须控制在多少成本之内。而中国多数企业往往是产品出来后核算一下综合成本,再加上企业的期望利润率后便卖向市场。其结果,或是定价偏高影响销售,或是定价太低使企业损失应得的利润。所以我们通常会说:“中国企业卖产品,外国企业做市场”,但不管是中国的或是外国的工业设计,只要最终是服务于企业的设计就必须是市场接受的和能创造利润的设计。因此我认为设计应该遵循“合适”的原则即:
1、使商品销往“合适”的地区
2、使商品卖给“合适”的人群
3、使商品发挥“合适”的功能
4、使商品体现“合适”的个性
工业设计是一个以提供商品来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需求,从而获取最大利润的系统工程。它是一座桥梁,是运用现代科技为基础来实现人们对功能需求的一种手段,功能需求和科学技术二者缺一不可。从设计行为来讲,追求的目的是“合适”。是将构成商品(用品)的众多要素协调和把握到一个最佳点,所谓“设计”也就是协调和把握的过程和方法,这个过程的内容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审美的、科技的、法律的等等,而设计的要素会随着需求市场和受众的变化而变换。如日本人喜欢塑料制品可欧洲人则喜欢金属材料,销往美国的婴儿推车,如没有前置餐盘的几乎没人要;但销往欧洲的推车有餐盘的同样没人要。所以产品的使用功能和使用习惯是随着使用者不同的喜好而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追求“合适”的设计而不是“绝对”的设计。
设计者要想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起到主导作用,那就必须是这一领域中的行家,浅表性的设计活动本身就很难获取设计的价值,设计首先要做得十分专业,要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应该以产业特点为背景,美国的工业设计是依附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日本的工业设计是依靠战后电器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而腾飞。没有产业为依托,设计就成无本之木,难以枝繁叶茂。了解一下在国际市场上看到的中国制造商品,除了是给国外品牌做加工以外,恐怕只有海尔和青岛啤酒了。中国的企业80%以上都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中小型企业,一般自己不具备工业设计机构,他们渴望着能给企业创造最大的附加值,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工业设计,而不是纸上谈兵。尤其是长三角一带的民营企业大多数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走向国际市场,随着与国际市场的趋步接轨,这些经营者们开始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随着国际传统制造业进步向中国大转移,中国的工业设计有着它前从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的国情,在今天传统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工业设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
工业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对经济建设的服务作用,如果今天我们的工业设计还是二十年不变,依然在院校里作文章谈文化,不能确确实实地服务产业第一线,那么就会影响其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这样的工业设计永远也不能很好地为企业创造财富。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