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北大街57号是一座三层的小楼。眼下,楼体正在进行改造,很多部件被拆下,凌乱的楼身和裸露的窗体,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小灰楼不仅亲历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诞生,作为一名历史 “老人”,它还见证了新中国的经济、教育、新闻等诸多事业的起步,并一步步走向了发展和辉煌。
一幢小楼诞生首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扎根小灰楼
11月1日,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车来人往。
中华北大街57号(原为11号),是一座三层的小楼。眼下,只剩外面框架的三层小楼矗立在中华北大街和兴凯路交叉口附近。楼体正在进行改造,很多部件被拆下,凌乱的楼身和裸露的窗体,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这座被称为“小灰楼”的楼体,正是中国人民银行诞生地。而在目前,我们很难从这座日式的建筑中看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痕迹,只有墙体上依稀可见“晚会”、“娱乐”等字样。在附近工作的一位先生说,人们都知道这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旧址,正在进行改造。
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支行张弛告诉记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将恢复原样,成立旧址纪念馆,并在原址开设河北钱币博物馆,张弛被委任为河北钱币博物馆馆长。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和协调中。
张弛介绍,小灰楼是日式建筑,正面正中为三层灰瓦铺顶门楼,两侧为二层楼体,平面呈“U”字形,“U”字楼围绕之中有一座小花园,且墙体厚,非常坚固,当时是这一带比较好的建筑。
提起“小灰楼”的历史,张弛同样如数家珍,娓娓道来: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但是由于各区之间货币不统一、货币比价不固定,各区间贸易来往受到很大阻碍,也给人民生活和军队作战带来很大困难,统一货币刻不容缓。1947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政策,调剂各区财经关系和收支。同时,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成为华北财办的任务之一。
“小灰楼是日伪时期建的,大概在1939年到1942年间。其用途最早是作为日伪石门建设署,后又改为石津运河办事处。国民党时期,做过警备司令部。石家庄解放后,首届石家庄市委在此办公。”张弛说,1948年4月晋察冀边区银行和冀南银行相继搬到这里办公,并于7月22日并为华北银行。同年12月1日,经华北政府批准,以华北银行为基础,联合西北银行、北海银行,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南汉宸任总经理。“小灰楼”很自然地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诞生地。
北平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由小灰楼迁往北京,小灰楼交给军方管理。在随后的岁月里,小灰楼几经变迁,做过家属院、饭店、娱乐和洗浴场所。目前,小灰楼已经由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市支行出资购置。张弛说,预计2008年底,小灰楼将恢复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的面貌。
■第一套人民币诞生
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当天,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也宣布发行。
张弛介绍说,华北银行成立后,晋察冀边区票停止发行,以冀南银行币为法定本位币。同时中央决定华北、西北、华东三大解放区的货币,固定比价,相互流通。到1948年11月5日,中央基本完成了关内解放区货币统一的准备工作。而沈阳解放以后,东北大军将入关协同华北解放军进行平津战役,原定于1949年1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的决定已经不能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1948年11月18日举行的华北人民政府第三次政务会议上,董必武主席临时加了一项“关于发行统一钞票的问题”的议题,通过决议:“发行统一货币,现已刻不容缓,应立即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任命南汉宸署理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22日,董必武签发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训令”。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发出布告、通告,正式宣布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当天上午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科将新印刷的第一批50元券人民币交付平山县银行,人民币正式诞生。
张弛说,当时发行科准备将第一批人民币送到石家庄分行,正巧平山银行来人提款,所以给了平山银行一部分,另一部分在石家庄发行。“当时老百姓争着看布告、看新币的样子,也有的来了解比价、兑换货币。还有人猜测全国快解放了,总之,大家都非常拥护人民币的发行。”据悉,当时担任发行科长的石雷将编号为0000001的第一张人民币收兑珍藏,现在已经成为珍贵的史料,也成为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
据介绍,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面额最小的1元,最大的5万元。人民币的票版都是以反映解放区生产、劳动场景和文物古迹建筑等为图案。作为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应南汉宸之邀,为第一套人民币题写了券面,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面额大写数字和纪年等文字。
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极端混乱的货币制度的灭亡,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全国统一的、基本稳定的货币制度的建立,是中国金融货币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对解放区工农业生产、社会稳定、贸易交往、货币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作为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地,小灰楼见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体系的建立。第一套人民币刚刚印出,毛泽东接过董必武送来的样票,看了又看,兴奋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哩!”
荣耀:石家庄诞生的众多“红色第一”
事实上,除了银行,新中国的教育、新闻、电力等多项事业也是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开始起步,并走向发展和辉煌。
1947年12月31日,被誉为“边区创举”的沕沕水发电站在平山县建成,这是我党在华北地区兴建的第一座水电站。
194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落户石家庄井陉矿区;
1948年6月,改刊后的《人民日报》在平山里庄创刊;
1948年5月,由原晋察冀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原晋冀鲁豫的北方大学合并而成的华北大学在正定成立,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1950年10月,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
1948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外事学校在获鹿南海山村成立。1948年7月1日,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前身华北军政大学在石家庄西兵营驻地正式成立;
1948年由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区新华书店合并的华北新华书店总店在石家庄办公,是新中国新华书店总店的雏形;
1948年,华北邮电总局在石家庄成立,毛泽东为《人民邮电报》题写报头。
亲历:刘福石——我在“小灰楼”当印钞工
刘福石,62岁,省二建退休职工,1949年春至1950年初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印钞厂做印钞工。得知记者要了解在小灰楼工作的经历,刘福石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1949年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印刷厂在石家庄招工。听到消息后,年仅14岁的刘福石和另外两个同伴一起从老家行唐来到石家庄。“那时候没有车,我们半夜出发,走了100多里,下午5点多才到石家庄”,刘福石回忆说,当时进印钞厂还要经过一个考试,“随到随考,负责人事的一位同志出几个简单的算术题,只要在短时间内答对就可通过。”读到小学四年级的刘福石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印钞厂的一员。
印钞厂最初设在石家庄柏林庄小学,车间里有切纸、印刷、包装等不同工种,刘福石的工作是在点钞的同时把裁切不齐或色重、色轻等有质量问题的人民币挑出来,也就是“检票”。那时他一天要点2万张钞票,“吃住都是厂里管,每个月还有两三块的零花钱。”
刘福石到印刷厂工作的时候,市面上已经发行5元和10元面值的人民币,他做的是“黑版长条1000元(旧币)面值”的人民币,这种人民币在1950年投入使用。后来,印钞厂从柏林庄迁到人民商场对过的一溜平房里,一个月左右以后,搬到了小灰楼。
在老人的记忆中,除正太饭店外,小灰楼是石家庄最大的建筑。数日前,刘福石老人还特意到中华北大街的小灰楼去寻找当年的影子,“已经面目全非了,只是我们原来上下班走的后楼梯还有,小灰楼东侧的几间平房也是我们当时住过的地方。”
刘福石说,小灰楼属保密单位,没有银行牌子,挂的是“民众书店”的牌子,门口天天有穿灰色制服的人持枪站岗。“当时纪律要求特别严,对外不能透露任何信息。我们每个人的上衣口袋上都别着‘民众书店’的小牌,有点像现在学生戴的校徽。”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刘福石每天紧张地工作,直到1950年初,印钞厂与北京人民印刷厂合并,他也离开了这个单位。
虽然亲自参与了人民币的印制,但是老人没有保留一张当时的人民币做纪念。“那时候太小,没想那么多”,在小灰楼工作的那段经历,只有从档案简单的记载中得到证实。
(本报记者:刘丽普;实习生:苏银苓)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