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用人单位突击裁员、置换员工身份等种种规避法律的行为,让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合同法》尚未实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令广大劳动者的权益受到直接损害。
针对此现象,参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著名劳动法专家姜颖教授称,这恰恰凸显了《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的震慑力,法律不会答应让劳动者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姜颖教授分析说,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劳动关系矛盾也不断加剧。毋庸置疑,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注重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却忽视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现象。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都要求以人为本,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我们已清醒认识到,今后中国的改革发展决不能以损害劳动者的权益作为代价,因为这样的经济发展终究是不能长久的,更与我国今后的和谐发展目标相悖。
广大的劳动者不仅不能成为改革的牺牲品,而且应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劳动法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合同法》,其立法目的必然要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宗旨和目标,《劳动合同法》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一些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夕,采用一些违法手段规避法律的做法,恰恰表明《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约束力和震慑性的增强。这与劳动法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照,说明《劳动合同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有了实质的进展。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各级工会组织、劳动行政部门和新闻媒体都高度关注一些企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制止了一些企业的违法和不规范的行为。姜颖教授认为,利益受到损害的劳动者也可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和举报,必要时还可以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她相信,《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国的劳动关系将不断得以规范,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