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数字出版,目前已涵盖电子图书、数字报纸、二维码、网站、电子杂志、手机报纸、手机杂志、网络游戏、电子政务、数字印刷等,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数字出版体系,前景巨大。但数字出版在业内未得到普及和推广,总体发展尚不尽如意。
近年来,报纸与网络联姻的热情不断高涨。在广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将南方报业网打造成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集团旗下的南方都市报创办的奥一网,在与南都的新闻互动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且很快实现了盈利。母报南方日报率先推出的手机报每月也有数十万元的进账。集团的广告额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这些可喜的变化让人感到报纸的黄昏并没有如期而至。相反,网络的兴盛给报纸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形之下,图书出版业参与网络的兴趣远不及报业。主因在于图书出版业仰赖教材教辅利润及书号资源存活,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惰性,普遍缺乏危机感。
在盈利模式上,报业与图书出版业有着巨大的差别。报纸说到底是一种影响力经济,它通过影响力吸引广告客户以弥补发行上的亏损,进而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报纸与网络的结合增强了传播的效力,使得新闻及广告产品通过整合打包,实现了多次销售。这是广告商也乐见的。没有广告支撑的图书业完全依靠发行的利润。由于盗版及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以电子书为主的图书数字出版还没有形成气候。
我以为,未来最值得拓展的图书数字出版领域是按需印刷。按需印刷符合个性化出版潮流,有利于减轻库存压力。出版社可以先在网络上发行电子书,然后通过 POD形式印刷纸质文本。如征订及市场反馈效果颇佳,再通过传统印刷大批复制。在美国、日本等国,POD已形成流行的出版方式。像英国的 www.lulu.com及国内的www.mypress.com.cn就是比较便捷的网络自助出版网站。目前主要缺乏政策的支持。特别是书号的严格管制约束了这一新型的出版方式。国内的数码印刷企业目前的业务主要是印刷标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广东可以选取一家出版社作为突破。
网络与图书出版间的互动已产生了明显效益。网络大大释放了作者创作的潜能。像起点、天涯社区等网站,就培养了大量作者,为出版社输送了数千部书稿。特别是博客这种新型出版方式,可以成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一个结合点。
数字化在不同的出版领域有所差别。一般而言,专业出版数字化程度最高,其次是教育出版,最低的是大众出版。像世界最大的专业图书出版集团加拿大汤姆森出版公司数字化图书已超过70%,利润超过了60%。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每年都拿出一千多万美元作为数字化的研发经费。大众图书领域,数字化是最低的。所以,广东的数字化出版应主要针对专业图书和教育类图书市场。而且,仅仅局限于电子书是看不到前景的。今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应当集中力量,通过网络建立具有信息检索和内容整合双重功能的数据库,打造专业图书和教育图书资源共享的平台。像《岭南文库》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将已有的纸质文本加以数字化处理,变成电子书的出版形式,而是根据辞目的分类将内容重新打包处理。在这方面,应当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学习,他们将一百多年以来的杂志内容分门别类整理成各种数据库,以供网民付费下载。
(以上根据15日在白云鸿波山庄举行的“广东数字化出版调研座谈会”上的即兴讲话整理)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