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要求从今年6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此外,为减少白色污染,通知还要求,从6月开始,各地都必须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正当广大商家和消费者对“限塑令”中规定的塑料袋有偿使用议论不休之时,作为这次限塑事件的另一个主角——— 塑料包装生产企业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保定雄县一位塑料包装企业负责人赵经理告诉记者,自打限塑令出台以来,他已经接到了好几个媒体打来的电话。“限塑令对我们肯定是有影响,现在我们也在积极想办法。”不过,和赵经理一样的一些企业负责人心里很清楚,“限塑令”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并不是电话里一句两句可以说明白的,也许不久的将来,整个行业都将面临一场产业变局,而他们的企业或许在这场变局中被淘汰掉。面对记者,赵一直闷着头吸烟,心里似乎也没有多少底。
■繁华缩影:铃铛阁大街上的平静
下了保津高速公路驶入雄县,路边鳞次栉比的广告牌明白地告诉每一个来访者,这里是一个塑料产业较集中的地方。“招牌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雄县县城内的一条主干道铃铛阁大街两侧,各种塑料制品、塑料包装和塑料原材料商家比比皆是。
据了解,雄县包装印刷企业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包装印刷市场颇具影响,每年有100万吨的塑料原料吞吐能力,2006年年产值60亿元,占全县GDP的46%,年利税8.2亿元。雄县因此也被称为“北方包装印刷产业门户”。“塑料行业一直是雄县的支柱产业。”雄县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不让使用超薄塑料袋对我们应该没什么影响。”铃铛阁大街上一位塑料包装企业主说,“我们主要不生产超薄产品,‘限塑令’还影响不到。”和街上的其他商户一样,这家塑料包装企业也是门脸和厂房相结合,临街的门脸内摆放一张办公桌和几把椅子,被当作洽谈生意的“业务部”,而门脸后面的房间则直接被当成厂房,堆满了塑料原料和各种塑料产品生产机器。记者在这家企业的介绍上看到,他们主要生产服装包装、手提袋、商标等。而在另一家利源达彩印包装厂记者看到,正有客户在取警示带样品,旁边机器喷出的蓝紫色火焰将原料拉伸定型,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塑料熔化时特有的气味。“超薄塑料袋早几年前就已经限制生产了,目前我们这些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不生产类似产品。”该厂老板告诉记者,“正规厂家没人做,市面上见到的都是小厂非法生产的。”
■山雨欲来:古庄头村之担忧
按照县城内商户们的指点,记者来到了位于雄县县城西的古庄头村。和县城内的厂家们比起来,这里的塑料厂从规模上看并不逊色,但生产环境还是有些差距。某塑料厂的赵经理接受记者采访前很谨慎,一再强调不要写上他和他的厂子的名字。赵带着记者参观了一圈堆满了各种再生颗粒原材料和杂物的厂房。赵经理介绍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他的厂子已经有吹膜机2台、注塑机1台、折膜机2台,规模在村子里也不算小厂了。不过由于实力和技术有限,产品品种还不多,食品包装袋占的比例还不小,其中有一部分是提供给农贸市场的超薄塑料袋。
说起即将实施的限塑令,赵经理立刻没了给记者介绍厂子情况时的热情。“这个政策对我的影响肯定是不小,现在还没有什么办法,再看看吧。”赵经理一边吸烟一边摇头,“近段时间从北京那边返回来的消息不太好。”赵告诉记者,由于近来北京市场对超薄塑料袋的查处力度越来越大,驻守在北京的销售代表已经有日子没有拿到订单了。
“我们这里的生产模式都是客户定做,我们根据客户需要组织生产。”赵经理告诉记者,近来北京市场上塑料袋的需求量下降直接影响到了厂里的生意。“将来两个半丝(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没人用了,我们又没有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那怎么办呢?”按照赵经理的计划,目前只能采取观望措施,等待市场进一步反映。
■行业“洗牌”: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业内人士介绍说,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塑料包装企业有1500多家,但塑料袋的生产工艺、技术比较简单,只要把塑料粒子吹塑成塑料薄膜,然后由制袋机裁割成相应规格即可。从投资额看,制粒机、吹塑机、制袋机等设备的总体投入仅为10多万元。记者在雄县采访时看到,专门生产塑料袋的大型企业并不多见,绝大多数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
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预测,这项禁令正式实施后,估计有一半左右的生产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将面临转产或关闭。而像赵经理的作坊式工厂,则可能面临着一场由“限塑令”带来的洗牌大势。“例如,国家对食品包装用塑料制品实施强制生产许可后,首批获得通过的大中型企业约占三分之一,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后通过的中小企业约占三分之一,其余小型企业及个体企业则面临转产或关闭。”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一般预想的不同,不少业内人士将“限塑令”的出台看成一项好消息,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塑料生产企业对限塑更是早有心理准备。记者采访中接触到的几位规模较大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袋,对那些小作坊式的小型塑料生产企业肯定是个很大的打击,而且在政策打击下可能会被逐渐清洗出去,“少了这些弱小产能在质量和价格上的影响,整个行业会更加健康发展,对一些大型企业来说成长环境会更好一些。”
■弱小产能:拯救还是割舍?
从雄县铃铛阁大街上的平静到古庄头村里的担忧,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行业内自主分化出来的不同阶层的存在。部分弱小产能不仅在经营场所上被排斥在县城之外,产品也只能选择人家不屑于生产的低端产品,甚至连市场也是被限制在农贸市场等范围内,而此次“限塑令”的锋芒则直指超薄产品,这些弱小产能必然受到间接影响。是拯救其转产壮大还是果断割舍,在业内依然没有定论。
正在进行招商的雄州塑料包装印刷交易市场置业顾问白雪冰告诉记者,目前该市场已完工35000平方米,现已投入6500万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雄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塑料制品的交易中心。”不过能够入驻这一交易市场的,大部分都是生产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塑料企业。办公室在该交易市场内的雄县塑纸包装印刷协会就是由这些颇具实力的企业负责人自发组织起来的,据说目前已经有100多名会员,而这些会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雄县塑料企业的代表。 “前不久县里召集几个相关部门和我们协会针对限塑令问题开了一个会议,专门讨论如何贯彻落实政策。”龙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雄县塑纸包装印刷协会常务副会长郭振兴告诉记者,目前县里相关部门正准备联合发改局、工商、质检等单位对县内食品包装生产企业进行一次摸底,以便制定相应措施,严格执行国家限塑政策,在生产环节内打掉源头,起到控制超薄塑料袋流向市场的作用。
然而,业内人士对于是借此机会将这部分弱小产能一棒打死还是引导他们转产其他还存在争议。“在执行国家环保政策上没有分歧,但适当引导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转产还是有必要的。”这位人士透露,生产塑料购物袋的工艺较为简单,一般是将塑料粒子原料通过加热挤出,吹塑成塑料薄膜,然后由制袋机裁割成相应规格即可。超薄塑料购物袋和普通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工艺基本相同,生产企业只需对生产工艺稍作调整即可生产普通塑料购物袋。只是生产普通塑料购物袋的原料成本略为增加,而设备及生产员工等生产情况基本没有改变,无需更多投资。“当然,随着以后对环保的重视,普通塑料袋的生存空间也会减小,但对于缓解短期内产业震动带来的影响会有一定作用。”
■业内人士:限塑还需三管齐下
“雄县食品用塑料包装产品生产企业约90家,多数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属于县塑料包装行业的骨干。”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此前发布的一条信息显示, 2007年该县曾严厉打击生产劣质食品塑料包装产品的行为,先后检查有关企业、小作坊近300家,对5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
而雄县环境保护局稽查大队队长高颖认为,限塑不仅要在生产环节内进行控制,还要在控制需求、宣传环保意识方面下大力气。高颖说,这次限塑令正是国家在控制超薄塑料及塑料购物袋的需求方面收紧了口。在当前大部分塑料生产企业实行买方主导的模式之下,必然会由塑料袋市场需求量下降带来生产产量降低。“实际上我们早就已经在生产领域内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并且大力推广环保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技术的应用。”
高颖介绍说,在塑料原料中加入可降解母料生产出的可降解塑料制品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要低,但超薄塑料袋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添加这种母料。禁止生产超薄制品后,生产厂家则可以在普通塑料袋中添这种母料,以加快其降解速度,这也是“禁薄”政策的另一个作用。不过高颖也认为,在控制生产源头和需求市场的同时,还要坚持环保意识的宣传,“目前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改观,而类似超薄塑袋在广大农村还是大行其道。而且不少生产超薄塑料袋的企业也在农村,因此加大对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十分必要。”
■商机隐现:塑料回收或许可行
高颖认为,在限塑令风生水起之时,另一个行业可能会出现更多商机,即塑料回收再利用。高颖介绍说,目前塑料制品的生产原料有很多种,如“纯料”和“再生料”区别在于再生料属于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制成的再生颗粒,这种再生颗粒属于塑料循环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塑料污染压力。
“不过目前据我所知不少再生颗粒都是使用的进口回收塑料或者工程塑料,普通生活用塑料制品回收率还比较低。”高颖介绍说,“从理论上讲,生活用塑料制品,如厚塑料袋也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不过目前没有良好的回收机制,既造成了环境污染,还减少了再生材料的来源。”
高颖告诉记者,目前保定市清苑县等地的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比较集中,但发展规模还不够。高颖说,塑料回收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还要注意二次污染问题,“回收回来的塑料制品在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油墨、污水都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这是困扰塑料回收企业最大的问题。”高颖说,“因此这类企业亟须技术支持,在技术能力达标的情况下,通过规模化经营或许能够可行。”
来源:燕赵都市报 记者 袁伟华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