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以来,为争夺三鹿退场空余下来的市场份额,河北奶业市场各大乳品品牌的竞争态势已升级至“肉搏战”状态———争相大幅优惠以吸引消费者。
据估计,目前液态奶的市场价格已普遍接近生产成本。
■价格“肉搏战”“几天降一块,几天降一块”
上周五,在北国超市新百店,记者看到,酸奶和纯奶的销售专区随处可见优惠价牌。某品牌的百利包纯牛奶已经优惠到了15.9元一箱(228g×18),平均一袋牛奶才0.88元。蒙牛、伊利、君乐宝、光明、三元等各品牌都在促销,有的送赠品,如抱枕、果盒;有的直接降价,成箱的纯牛奶以前卖20多元的,现在十几元就能买走。一股看不见的价格战“硝烟”扑面而来。
酸奶市场,主要是蒙牛、伊利和河北本地品牌君乐宝在竞争。工作人员指着某品牌的酸奶说,“那个价牌经常改,几天降一块,几天降一块。”而另一种品牌的壶装酸奶以前卖5元多,现在卖到3.5元,降价幅度约35%,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随处可见的街头小店则是奶企争夺市场份额的“第二战场”。谈固南大街与槐安路交口附近的一家小超市,在店外摞了二三十箱某品牌的纯牛奶。店主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指企业)的促销可厉害啦,不光搞促销活动,还给我们陈列奖,就是在店外头摆够多少,就给我们奖金”。
降低市场价格,与之相伴随的却是营销成本的剧增———到底是什么,让河北市场上的各家企业杀红了眼?
■争夺三鹿市场 全国打得最厉害的地方?
原因很明显,是三鹿遗留下来的市场份额。这正是河北奶业市场与全国市场不同的地方。
在三聚氰胺风暴后,全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市场,而河北的企业还多了一个任务:“抢”市场,瓜分三鹿遗留的市场份额。这是目前河北市场价格战如此激烈的原因。
对比同样在大搞优惠的西安市场,据该市乳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伟民介绍,当地纯牛奶的价格水平在一袋(245g)1.5元左右,一般是买一箱赠三至六袋。
据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介绍,在降价促销、恢复市场方面,“西安的动作已经算比较大的了,广州、上海没这么大”。
相比较而言,石家庄的战况更加激烈。
而与此相对的,是市场的恢复情况。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业内人士估计,石家庄的乳品市场只恢复到三鹿事件前的六七成。北国超市新百店的销售量与这个数据相符。而企业正在努力做的,就是让这个数字扩大。
“在消费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的市场背景下,市场和利润,你只能选一样。”河北某乳业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一语道破天机。
■专家算账如一袋不到1元,起码不赚钱
贝兰德乳业刚刚脱离三鹿、推出自己的品牌。据其市场总监曹占武介绍,目前,他们一袋221g的百利包纯牛奶市价卖1元,基本与生产成本打平,再加上物流、营销成本,得亏0.1元多。目前他们处于0.5公斤奶亏0.2元的状态。
竞争重压之下,真如企业所言,他们已经将自己逼入了赔本赚吆喝的境地?
“按目前情况,如果一袋百利包的纯牛奶卖九毛多,那么起码是不赚钱的。”王丁棉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袋百利包纯牛奶(225g)的成本≈奶源(0.63元)+百利包包装(0.2元)+人工(0.1元)+仓储物流水电费、营销成本、财务成本、设备折旧费(0.2~0.3元),这样算下来,成本就得1.1~1.2元。其中,奶源的0.63元是按照河北的原奶收购价2.8元/公斤计算的,由于各企业的情况不同,奶源收购价不同,所以成本会有所差异。根据经验分析,如果企业收的是大奶站的奶,成本肯定高一些,如果是小奶站或者散奶,可能会压低价格。
石家庄奶协副秘书长刘亚男则认为,本地企业在仓储物流方面的费用明显低于外地企业,“现在的情况,本地企业可能不见得赔本,但也就是赚个吆喝。”刘亚男笑称。
不过,即使这样,一些企业尤其是实力偏弱的中小乳企仍可能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难以维持,成为乳业洗牌中的“烈士”。
“现在不只河北,全国乳业都处在洗牌阶段。”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教授、乳业专家陈渝说,“北京已经有一些中小奶企在找人合作了。什么叫合作?就是扛不住了,想把企业卖掉”。
■河北市场格局从群雄逐鹿到“三国演义”
三鹿退场后的河北奶业市场,目前竞争态势已现端倪,已由当初群雄逐鹿的“混战”状态发展到目前“三国演义”的市场格局。
第一大类,蒙牛、伊利这样的全国名牌。第二大类,是以君乐宝、贝兰德为代表的本土企业。第三大类,则是光明、完达山这样的外来企业,不过,这类企业被业内称为“长途奔袭”的疲兵,物流成本高,在目前低价位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胜算较小。
在高成本的压力下,大家都在各出奇招,各谋出路。
戎冬梅是君乐宝旗下三家加工厂之一的乐时分厂的分管厂长,据她介绍,目前乐时的日产酸奶量是250吨,正向最高产能350吨靠近。在乐时的参观走廊可以看到,杀菌—发酵—灌装,每个环节都在紧张运转。与此同时,君乐宝正在铜冶加紧建设第四家加工厂。
贝兰德则是在加紧全省上市的同时,建造自己的“万牛牧场”。在这个资金紧张的严冬,两家本土企业都在全力扩大规模,方向不同,但抢占市场的动机显而易见。其他的本土企业,如石家庄世达、保定天香、张家口长城和沧州乡瑶等,更多的是集中精力打本地市场。
■价格问题 现在说提价还为时尚早
无论怎样的发展路径,对于当下的奶企而言,价格无疑是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有位奶企中层做出的判断是,明年5月是河北奶业优胜劣汰后,可能出现涨价的时期。到时,一袋百利包的纯牛奶有可能会上涨到1.2元的“保本”状态。
“涨价?涨价也得喝奶呀,但能不能不涨?”正在超市挑选牛奶的张女士问出了所有消费者的心声。
“成本高,企业当然有提价的冲动,但这得看市场。现在说提价,还为时尚早。”陈渝说。陈渝的理由是,河北市场是全国市场的一部分。目前从全国情况看来,“洗牌”正在进行,而明年还远未到分出胜负的时候。“只要洗牌还在进行,消费者就不用担心奶价出现大幅涨价的情况。”不过,“小幅的涨价或者变相涨价还是有可能的。”陈渝说,那就需要看市场的具体情况了。
“并不是企业想提价就能提的。”王丁棉说得更通俗,企业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反应,和到时河北市场上的竞争情况,所以提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不过,专家建议理性面对提价一事。“并不是说奶涨价了,就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不在于‘低价’,而是在于‘价质相符’,这才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最大保障”。
从目前情况来看,乳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成本也确实在提高。陈渝表示,如果企业长期在亏损的情况下运转,不可能长久地确保奶品质量。所以,符合市场行为的价格调整是可以接受的,真正要防止的是与奶品质量不符的价格虚高,这就需要有效的市场监管。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