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进入数字网络时代,报纸,这一历史悠久的大众媒体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从全世界范围来讲,报纸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报纸的读者逐渐减少,报纸广告市场不断萎缩。报业,作为媒体的龙头老大风光不再,连世界最为著名的大报纽约时报也不得不一再裁员,2008年刚开始就宣布裁员100人。那么,未来的报纸,或者说在看得到的未来,报纸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世界报业协会专门邀请了世界上一些未来学者、报纸业内人士、新闻学者、互联网的专家和其他媒体的领袖人物一起对未来的报纸进行会诊,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报业专家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到了2020年报纸将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报纸的内容有什么变化?报纸是什么样的形状?报纸将是免费的还是卖钱的?报纸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送达还是对不同的订户送不同的报纸?还有,报纸是否会变成电子产品,报纸的样式会不会改变,是否会变成杂志一样的东西?而且,现在报纸上新闻写作的方式是不是会发生变化呢?到了2020年报纸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是不是会改变呢?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是否会因此改变呢?从以前的社会调查来看,人们对报纸的信任度是所有媒体里最高的,而未来的报纸是否还能依然承受这份殊荣呢?
因为目前报业不景气的情况在世界各地蔓延,虽然目前的情况还不算太糟糕,但前景是黯淡的。因为一是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网络的威力越来越大;二是报纸的消费对象群——读者的流失越来越明显,年轻人对报纸越来越不感兴趣。读者的减少就意味着报纸广告的减少,也就是说支撑报纸产业的最重要的一环出了问题。所以,从以上分析的逻辑判断来看,报业面临的困难会越来越多,前景越来越不妙。现在报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延缓报业的衰退。但从目前专家反映的情况看,有些人对报纸的未来还是抱有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
二
那么,将来的报纸将会变成什么模样呢?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对此做出预测。
1.时代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媒体多样性导致人们花费在其他领域的时间增加,而使阅读报纸的时间相对减少。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许多人都感到时间根本不够用,人们觉得没有时间来阅读那么多的报纸和杂志,生活变得不可理喻,一切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变得如此充实而忙乱。可是,现代的各种设备却为人类提供了许多节约时间的办法,如出门时可以把衣服送到洗衣店,上下班的路上可以听MP3,放松人们的神经,但是,对一些人来说,阅读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面对那么丰富的、浩如烟海的信息,许多人希望有一样东西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和概括这些信息的内容,让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掘最为重要的信息元素。于是,一个名为Brijit的新网站可以用一段文字为人们概括即使是最为复杂、研究最为深入的巨著。该网站的创始人杰里米·布罗索夫斯基说:“这些日子以来,人们的感觉就像捧着消防水带喝水。好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问题是怎样天天消费这些东西。”
2.人类的新生代多使用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体,而少用报纸。
现在,我们对十几年后的报纸模样是很难估计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基本要素来考察这一问题,首先看一看到那时报纸的读者主要是哪些人,这样,从主要读者人群出发来思考一些问题大致上会有一个粗略的结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公布的调查数据,中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为: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 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到2020年时,当年0~14岁的中国人口中由于死亡率比较低,他们的人口数字变化不会很大,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中坚力量。这2.6亿的人口都是15~29岁的青年,而这批拥有占人口比例1/5的人属于很少接触报纸的人。他们主要接触的媒体是手机、MP3等最新的电子传媒,当年15~59岁年龄段的人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有一部分到了60岁以上的年龄,大约占1/3,那就是3亿人,这批人是以读报为主,报网并用。而余下的约 6亿人口则是以用网络为主、兼读报纸的一批人,他们既是现代电子媒体的使用者,也是报纸的读者。但这些人和上一代人已经不同,他们能够广泛地使用各种媒体,换句话说,是多媒体的接受者。
从这个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看,我们可以预测,读报人群将会减少,使用各类多媒体的人群将会不断上升。当然,届时的年轻人,也就是说30岁以下近3亿的中国人并非一概排斥报纸,有一些变数可以使得这部分人群慢慢地养成读报的习惯,但有一点,他们不会像上两辈的人那样,不善于使用其他电子媒体,而是多媒体并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报纸不能吸引他们,那报纸就要遭到灭顶之灾。
3.现代人喜欢阅读小报型报纸,而非大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报纸虽有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在交通枢纽发放的免费报纸将更受欢迎。
报纸的形态和模样取决于读者的喜好。读者喜欢什么样式,报纸就会向这样的模式发生变化。就像现在经过实验证实大多数人喜欢阅读小版面报纸(4开大小)那样,目前全世界小版面报纸盛行。而且经历了电脑模块化的变革,现在报纸的编辑已经模块化,而且读者也已逐步适应并喜欢上了模块化的报纸版面。
对未来的报纸,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变化的趋势。第一,将是4开小报的流行,那时因为4开大小的通俗小报和免费报纸流行以后,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阅读这样的报纸,再说小版面报纸确实便于携带,易于阅读;第二,报纸也将更带互动性,因为网络媒体带来的效应,报纸也必须跟着走;第三,报纸将会从付费走向免费,从以编辑为主走向以读者为主。
三
有几个因素会决定未来报纸的走向。这几个因素是:
1.技术创新。也就是说将来由于技术越来越发达,新的电子媒体层出不穷,说不定又有什么新媒体出现,会影响受众,从而使报纸也跟着走。
2.城市化程度。目前我国城市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到了城市。城市人群是读报的主体,报纸也有发展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人们来来往往的机会多了,在上下班期间的交通工具上,人们往往以读报来打发时间。
3.社会价值,免费,贴近。这些价值观一直是人们总是希望读到免费的东西,包括报纸,而且人们希望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不是被动地看到自己不想看的东西。而这往往是互联网的长处,也是网络革命的最重要的成果。易于免费获得信息,是网络的一个特点。
据2008年3月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丹麦免费报纸读者已经超过付费报纸。发行量最大的为免费报纸《24小时》,是2007年下半年最受人们喜欢阅读的丹麦报纸,每天有53.5万人阅读该报。第二为免费报纸《都市快报》,有50.7万个读者。这些数字在人口只有 533万的国家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发行量排在第四的要数免费报纸《Nyhedsavisen》,该报有47万份的发行量,排在发行量为50.5万份的著名付费报纸《于尔兰邮报》之后。而且从免费报纸的发展速度来看,其势头难以遏制。就拿《24小时》为例,该报去年下半年的发行量就比上半年增长了 21%,《Nyhedsavisen》甚至上升了47%。但是,付费报纸的读者群比较稳定。但总的来说是处于下降的态势,和2006年相比,著名大报《于尔兰邮报》的发行量下降了7%。与2003年相比,付费报纸的读者总体下降了1/5。
有人因此相信,到2020年时,95%的报纸将会变成免费报纸,这是由于大多数全国性的报纸也将转变成免费的,而其他报纸将会死亡,某些经济类专业性很强的报纸将会依然存在。如《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新苏黎世报》等。地方性报纸和地区性的报纸依然要花钱买,因为地方新闻在任何社会是信息的必需品,有实用价值,逼迫人们花钱买才是可行的。分类广告因为在网络上分流,报纸上赖以生存的分类广告会减少一半左右。
在报纸的内容方面,由于网络互动性使得草根新闻大行其道,有人预测,在未来的十几年后,报纸编辑部的新闻 将有40%来自于民间、非专业的草根阶层。这些内容主要是电子版本、图片和录像。
关于报纸的样式,有人预言,未来的报纸以小版面报纸为主,占90%,而付费购买的对开版面报纸则占10%。对于个性化的电子报纸,则会趋向于收费,将来的电子报纸也是报业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这样,由于报社工作人员的减少(因草根新闻增加)、印刷成本降低(因发行量减少)和个性化电子报纸数量增加,报业经济的收入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到一定的时候会发生质的变化。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