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是“限塑令”实施首日,记者探访东北最大塑料袋生产基地营口市芦屯镇发现,这里近400家塑料袋生产企业大多处于停产状态。“因为有了‘限塑令’,我们厂已20多天没有接到订单,只能停产了。”芦屯镇兴达塑料厂负责人徐洪文告诉记者。(6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从东北多家生产塑料袋企业来看,他们的停产,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是无奈之举,是受制于“限塑令”,是没有接到订单,只能停产。如果接到了订单,那么有可能还要生产。看来,“限塑令”并不是万能的,关键是如何限塑,如何让生产塑料企业自觉接受限塑,从限塑中真正体会到限塑的意义,从生产塑料产品中解脱出来。
笔者以为,对于生产塑料企业,由限塑导致其停产,不如让其主动转产,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改为生产塑料的替代品。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在执行国家政策方面积极主动,另一方面为企业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使企业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这样企业在应变能力方面能得到明显提高,同样为在增强企业抗击风险方面提供和创造了先决条件。
从记者采访报道分析看,东北生产塑料袋企业,在限塑令实行时,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有可能是暂时的。如果是长期的,这些企业不是停产那么简单,很有可能关闭破产。试问,有哪家企业愿意坐以待毙,等着倒闭的。本来就靠生产塑料袋得以生存的企业,突然不生产了,停产短时间,还能应付,时间长了,谁能禁得起?
因此,从目前的表面现状看,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这只能说是暂时的,很有可能还会继续生产的。一旦生产塑料袋企业继续生产,那么这“限塑令”又有何用呢?
与其说让生产塑料袋企业被迫停产,不如让其主动转产,在生产替代品上做文章,既解决了企业生存问题,又为环保解了难题,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