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限塑令”带来的变化首先被消费者所接受,然而更强烈的变局才刚刚显现。从市场需求减少倒逼回来的压力直接作用于塑料袋生产的源头。本报记者曾于今年1月和6月两次赴“北方包装印刷产业门户”———雄县采访,如果说此前整个塑料袋生产企业处于山雨欲来时的焦虑中,那么如今,由市场需求减少传导而来的一次大规模产业调整已经实实在在摆在眼前。
■再访古庄头 小企业挣扎乏力
与记者1月份走访雄县雄关镇西的古庄头村时相比,6月的平原村庄已被一片绿色覆盖,空气里也没有了以往那种特殊的塑料加热后散发出来的气味,但是树影里掩映的广告牌和鳞次栉比的招牌还是会明白无疑地告诉每一个外来者,这是个以生产塑料制品为主的地方。“背心袋、扣手袋、手提袋、垃圾袋、各种包装袋、异形袋”,老赵厂子外的广告牌在村里显得比较气派,和上次比起来,只是显得更陈旧了些。因为老赵曾经告诉记者,他准备将自家的工厂规模扩大,首先要换个更气派的广告牌,看来,他的计划并没有被付诸行动。
“我们赵经理现在廊坊跑业务呢,再拉不到活,厂子就快倒闭了。”“倒闭”这个词从这名脸庞黝黑的工人嘴里说出来口气异常严肃。记者在近20平方米的厂房里看到,曾经让老赵引以自豪的2台吹塑机目前只运转着一台,车间里只有吹塑机低沉的嗡嗡声,原料颗粒被机器加热后像泡泡糖一样被吹起来,经过拉伸和定型,一卷没上色和裁减的塑料袋基本上就成型了。“这是5个半丝的,符合标准的塑料袋。”因为近来雄县有关部门巡查得比较紧,工人李师傅显得格外谨慎,还特意拿一个专用的测量塑料袋厚度的小工具在半成品上反复量了几次。
“从4月份开始,我们的活就很少了,时断时续。”李师傅告诉记者,自从“限塑令”发布以来,村里不少企业的业务量明显下降,业务员有时连续几个月没有拿到订单。
“这回压力真的太大了。”电话里老赵声音显得有些焦急,“市场上要货的太少,原来我们供应的两个批发商都从我这断了,这关恐怕不好过。”
“要我看停产是迟早的事情,不是我们一家两家是这种情况”,李师傅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小作坊都已经停产了,李师傅也已经托亲戚到保定市给自己找好了打工的地方,随时准备卷铺盖走人。
■规模企业须及时转身
雄县城西的黄湾村,河北东方人科贸有限公司的厂区里同样寂静。公司的理财总监苏平均介绍说,业务忙的时候四十几个工人连续工作,眼下则是4个工人每个月只开工10天左右。而厂房里5台吹塑机也仅有一台正常工作。
“这两个月损失已经近30万。”苏平均告诉记者,该公司的塑料袋加工量由原来的每月30吨一下子降到了现在的一两吨。订货量明显减少是最直接的原因,“从4月份开始,市场上需求减少了将近80%。拿我们供应塑料袋的一家超市来说,以前一个月要 15万个塑料袋,现在每月只要5万甚至3万个,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二。限塑令当头,企业要转产势在必行。”
苏平均告诉记者,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受限塑令持久推行的影响,塑料袋的市场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少,市场也越来越难做。如果想在这次行业洗牌的过程中坚持下来,一定要尝试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向。苏介绍说,由于企业并非单纯经营塑料袋,而还有另外一块环保漆项目,公司管理层眼下正在进行转产方面的努力,力图将企业日后的发展重点从塑料袋转向环保漆上来。
而另一家颇具规模的塑料袋生产企业负责人则告诉记者,原本企业定点供应北京一家大型图书大厦的塑料包装袋,“但限塑令出来之后,人家改用无纺布包装袋了。”如今,他们的企业一方面要放弃超薄塑料袋、继续拓展标准塑料袋市场,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原来客户的新需求上一些新的包装生产线,比如无纺布包装等。“但是一条新的生产线带来的是全新的技术手段和生产工艺,整个链条都要随着改变,所以要完全实现企业转身还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苏平均表示,尽管短时间内实现业务方向的转变难度较大,企业要承担部分损失,但是从大局来看,限塑令是国家控制白色污染,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塑料袋早晚有被淘汰的时候,现在把企业经营中心扭转过来只不过是早点动手而已。”
事实上,雄县不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塑料生产企业早已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在此次限塑令执行以来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一位从事塑料行业近10年的徐姓企业主告诉记者,很多企业主早已意识到依靠生产塑料袋并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近几年内,一些稍具规模的企业纷纷实现转型。”徐介绍说,雄县城北的河北省包装装潢印刷基地集中规划3800亩土地,分三期建设,如今一期总投资已达5.5亿元,入驻企业33家。 “很多企业都是和国内一些知名大品牌合作承揽其产品整体包装业务。今年有3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落户园区,这才是我们企业努力发展的方向。”徐不无羡慕地说。
■限塑令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作为“北方包装印刷产业门户”,塑料行业一直是雄县的支柱产业。目前,雄县共有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和摊点2700家,年产值60亿元,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从业人员50000人,每年有100万吨的塑料原料吞吐能力,也正因如此,雄县包装印刷企业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包装印刷市场颇具影响。而“限塑令”给雄县塑料产业带来的影响也显得更加明显。
此前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的一次调查摸底情况显示,目前该县共有塑料袋生产企业249家,其中购物袋生产企业208家,垃圾袋生产企业41家。在购物袋生产企业中,有50家先后停产。截至6月12日,有2家停产企业转产,生产无纺布。在正常生产的企业中,有149家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有9家企业未按国家标准生产。
而据雄县塑纸包装印刷协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至少50%的小型塑料袋生产企业面临停产。因为转产同样需要实力和资金的支持。对于依靠订单组织生产的小塑料袋生产作坊来说,在一台4-5万元的吹塑机上花去几千元的改造费用多少有些难度,而最重要的是,即便改造了设备和生产工艺,无法抢占大企业业已占领的市场,这些投资都将是白费。
“国家政策调整的目的不是取缔塑料袋产业,而是对塑料购物袋生产和销售行为进行逐步规范。” 在雄县人民政府日前发布的《关于规范塑料购物袋生产销售使用行为的实施意见》里,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文件还要求,“准确理解国家(政策)的界定范围,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加快产品上档升级步伐。”
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郑章栓介绍说,自6月1日起,雄县质监局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塑料袋生产企业进行检查。截至6月12日,共对65家企业开展了执法检查,对9家违规生产企业进行了查处。“我们的工作一方面要认真贯彻限塑令的要求,规范本地塑料袋生产企业,另一方面,将禁止超薄塑料袋生产和要求企业达到QS认证标准结合起来,力图使一些有能力生存的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提档升级。”
“这是一次洗牌的过程,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雄县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尽管塑料产业依然属于朝阳产业,但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调整是必要的,这是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要求,更是完善经济发展结构的要求,“有一部分小企业会在这次限塑令的影响下走掉,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还会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成长起来。”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