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发林 韩占虎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改革的政策意向一出来,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对此,记者探访了河北省一位经历三次土地改革的农民,对其中的一些感受进行了探讨。
韩京高,七十五岁,河北魏县牙里镇北杨庄村人。朴实的一位农民,种有五亩田地。记者看到这位老大爷,身体非常扎实,并不像七十多岁的人,一提到土地改革的问题老人便滔滔不绝。
五十年代未:“大锅饭”生产热情不高
老韩告诉记者,一九五八年,国家实行了“人民公社”。后来,村子里都有“生产队”,哪时候就像现在的“上班”,到地里干活都是有时间规定的,统一组织安排。干活有分工,每个生产队用一口大锅做饭,吃饭也有时间点并且排队打饭。
哪个年代,真是靠天吃饭呀!没有电,没有水井,更没抽水泵也没化肥。一年如果风调雨顺,粮食就多打点,不顺就少打甚至绝收。饿肚子是常事,有时候饿的哭,也没办法呀!。
因为都是集体去田地干活,打了粮食也是集体的,感觉土地不是自己的,吃饭又是一起吃。思想上有一种“依赖性”,生产积极性不高。
八十年代初:“大包干”粮食充足富余了
一九八二年,国家实行了“大包干”,叫“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下子好了,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还分到一些生产农具。哪个时候,真是精神一振,感觉一下子有了“命根子”。
我家七口人,分了五亩田地。第一年生产的粮食就够我们全家吃饭了。不仅不用给国家要粮食吃,而且还能给国家交粮食呢!
后来随着国家技术的不断发展,种地有化肥上了,浇地有机井抽水泵,耕地有拖拉机。我们家种的地,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哪个时候全家人都感觉到中央的政策好,一家人能吃饱饭,还有余粮呢!。
二十一世纪:“定心丸”更持久
当记者提到新土地改革政策意向时,韩大爷又是拍手叫好。通过看电视报道宣传,我知道,中央对土地又要改革了。这次土地改革有两点我非常注意。
一个是,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不变。以前说是三十年,这次可能要比三十年更长。这下子我们农民又吃到颗长效“定心丸”呐!另一个是中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将土地转让承包或出租出去但必须是种粮食。这个政策好呀。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些农民到城里挣钱,部分人发了大财,看不上种地了。对自己的田地不管不问。造成部分土地的闲置浪费。这次土地改革可以允许农民出租承包或转让土地,这下就不会在有浪费了。(完)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