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的印刷业认真按照“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十二字方针,并依托其环绕京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落实“科技兴冀及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坚持深化改革,在“九五”期间发展迅速。
——印刷实力日益壮大。截止到1999年底全省印刷企业总数为7497家,其中国有企业590家,集体企业2214家,中外合资企业19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150家,股份有限公司70家,私营企业308家,个体企业4145家。在这些企业中,出版物印刷企业232家(包括国家级定点企业16家,省级定点企业68家,出版物许可企业148家),出版物专项排版、制版、装订企业676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831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5758家(含复印影印打印2841家)。全省印刷从业人员16万人,其中管理人员4139人,工程技术人员2202人。
全省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排字20亿字,书报刊印刷590万令纸,彩色印刷800万对开色令,装订550万令纸。1999年实际完成书报刊印刷520万令纸,彩色印刷460万对开色令,装订520万令纸。
省出版总社直属的三家印刷厂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利税1632万元。年实际完成排字1.72亿字,书刊印刷74.6万令纸,彩色印刷215万对开色令,装订103万令纸。
——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一方面积极推动印刷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省环绕京津的地理优势,鼓励印刷企业抓住机遇,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加快利用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步伐,目前我省已有三资企业20家。一些企业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发展道路。如三河市利用其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印刷装订业,现有印刷装订企业近50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达1亿元。
——技术改造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我省的两级定点企业已基本实现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的“九五”发展目标。“九五”期间,新华一、二、三厂共投资1.5亿元进行了设备和工房改造,引进的美国、德国、瑞士等国的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到99年底,两级定点企业拥有八色胶轮机3台,四色及四色以上胶印机45台,无线胶订生产线5条。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印刷质量稳步上升。我省印刷品印制质量近几年来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出版物印制质量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1999年,在新闻出版署优质产品质量认定中,我省取得两金两银一铜的好成绩,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课本印制质量评比我省获银牌。
二、 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999年的清理整顿印刷业是一次全国性的行动,河北省作为全国的八个重点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1998年12月24日,召开全省“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1999年1月26日,在全省清理整顿印刷业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对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又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做好这项工作,省市分别成立了新闻出版、公安、工商和经贸部门组成的清理整顿印刷业办公室,省清整办及时制定了《关于对全省印刷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的通知》。全省清整人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以查处非法印刷活动特别是查处非法印刷装订法轮功出版物为重点,压缩过剩的印刷规模,打击非法印刷活动。在历时一年的清整工作中,全省共出动人员21800多人次,检查印刷企业17350多家(次),查处非法印刷活动58起,并重点对三河市四起装订外地法轮功出版物活动予以查处。此次清理整顿共收缴印刷设备39台,非法出版物半成品50余吨,成书30余万册。结合清理整顿印刷业,我省建立和完善了各级的责任制、监督员巡视员制度、一书一档制度等。通过清理整顿,非法印刷活动得到有效遏止,印刷秩序明显好转。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于永湛同志在对我省印刷业清整工作进行验收时,给予了“领导很重视,措施很得力,成效很显著,制度有创新”的高度评价。
三、 印刷业总量、结构、布局渐趋合理
总量过剩,结构欠合理,布局缺少规划一直是困扰我省印刷业整体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我省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为改善这种状况,我们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从源头抓起,从严控制新建印刷企业特别是出版物印刷企业。严格按照《印刷业管理条例》和《出版物印刷管理办法》认真审核申办企业设备、场地和技术力量,使印刷企业从一设立就有一个高起点。对一些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两年以上未承印出版物的,收回许可证,使印刷业整体质量逐步提高。二是推行不均衡发展战略。根据各地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廊坊、唐山、保定和省会石家庄为印刷业重点发展地区。这四个市的印刷业数量和生产能力已占全省80%以上,且因毗邻北京、活源充足,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使企业设备改造步伐加快,从而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制订《2000年河北省出版物印刷业总量、结构、布局宏观调控规划》。《规划》明确了2000年印刷业总量、结构、布局的依据、原则、指导思想和目标,为我省印刷业达到总量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目标以及跨世纪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四是积极推进印刷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优化资产配置,大力提高我省精品印刷能力,经过反复论证,在2000年初对省出版总社直属的新华印刷二、三厂实行了强强联合,起到了优势互补,减少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提高了现有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调整企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增强企业在市场上多品种全方位的竞争能力。
四、 我省印刷业“十五”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印刷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大局服务的基本方针,坚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重要指导原则,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确保印刷业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全省印刷业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减少重复、提高质量、规范经营等措施,实现印刷业的合理布局,使印刷业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阶段性发展要求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进程相适应,与新闻出版业的整体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继续调控全行业总量、结构和布局。按照《2000年河北省出版物印刷企业总量、结构、布局宏观调控规划》和各市《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总量、结构、布局宏观调控规划》的要求,在“十五”期间继续对全行业总量、结构、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控。印刷企业的总量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确定,坚持动态管理原则,严格审批条件和年检条件,逐步压缩低水平重复建设及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印刷企业,淘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印刷工艺和设备。出版物印刷企业的产品结构要向多品种,高质量,短周期的方向调整;技术进步要向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方向调整。印刷企业的布局要从全省的整布局上考虑,要结合地域特点和优势,形成层次分明,档次拉开,特色相间,优势互补的合理格局。
(二)重点做好出版物印刷企业的管理工作。要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定点书刊印刷企业,通过结构调整,解决低水平的印刷能力过剩,高水平印刷能力不足的的问题。“十五”期间书刊激光照排、书报刊印刷、胶印印刷年均增长5%,书刊装订为3%。到2005年,书刊年均印刷周期要由“九五”期末的90天缩短为70天。要继续提高书报刊印刷优质品率,到2005年书报刊印刷优质品率要达到40%;印刷产品合格率达到95%。
(三)直属企业“十五”发展目标。
1、 经营目标:
⑴ 到2005年,直属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递增5%(以1998年销售额11545万元为计算基数)。
⑵ 一般图书产值到2005年平均占到总产值的40%(以1998年平均产值为20%计算)。
⑶ 到2005年,直属企业的平均印制周期缩短为70天。
2、 质量目标:
⑴ 到2005年直属企业的精装和彩色高档印品的印张数达到5000印张以上。
⑵ 直属企业在全国署优检测认定中,一等品以上的印张数要达到50%;各企业力争都要有一种以上优等品(该优等品是和国际精品标准接轨后的标准,属印刷品在今后检测中的最高档次)。
⑶ 到2005年,印刷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⑷ 直属企业到2005年全部通过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定。
3、技改目标:到2005年,朝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装订多样自动化的方向前进一大步。
4、职工培训目标:到2005年,直属企业高级工的比例要占到全部职工总数的20%以上。
“十五”规划是我省印刷业的跨世纪发展规划,它的实施,必将加快我省由印刷大省向印刷强省迈进的步伐。有理由相信,到“十五”末,我省印刷业将会出现一种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效益良好的喜人局面。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