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包装印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文章 > 胶印

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一)

2007/8/10 15:04:24 人评论

     油墨的色相是影响印刷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油墨的调配就成了印前必不可少的工序。配色的基本原理是以色彩合成与颜色混合理论为基础,以色料调和方式得到同色异谱色的效果。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具有高速运算能力,借助色度学的理论能对大量的油墨基础数据及颜色数值进行处理,通过人机对话进行配色,速度快、精度高,将其引入印刷领域,可使色彩管理和质量检测更现代化。      一、油墨配色方法      1.经验配色法      经验配色法是指在没有测色仪器的情况下仅凭配色者的经验和感觉进行配色,早期是以配色者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作为依据,中、后期的配色是以10种基本色图或印刷色谱作为目视测色的参考标准。经验配色法常常受到配色者生理、心理因素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另外,依靠经验和感觉配色,只能定性,无法定量,技术的传播与交流比较困难。      2.机械配色法      机械配色法是近代逐渐开始流行的较先进的配色方法,在配色的各个环节,采用一定的机械、仪器作为配置和测量工具,通过绘制曲线图表,作为配色的参考依据,使配色工作在相对精确的范围内进行。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经验配色的某些盲目性,使配色速度及质量均有所提高,但配色的精度低、误差大。      3.计算机配色法      计算机配色在国外已有约30年的历史,目前已在国内外许多用色部门应用。人们利用储存在计算机内的颜色数据库和相关配色软件之间的联接,对样稿上的颜色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计算、修正、调色,选出适合样稿要求的颜色配方,进而完成油墨的自动配色。计算机配色要求标准色样及配出的墨样的颜色均以数字表示,保证了每次配色的精确度和统一性,而且大大节省了配色时间,方便、快捷、迅速、精确是计算机配色的优势。但不同的企业、公司开发出来的配色软件,都是在考虑各自的实际生产、应用条件的基础上研制的,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计算机配色无法普及的原因之一。      二、计算机配色的发展及特点      1.计算机配色的发展情况      在工业发达国家,与着色有关的行业,如纺织印染,染料、颜料、涂料制造业,塑料着色加工及油墨等行业普遍采用计算机配色系统作为产品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及销售的有力工具,普及率很高。如,国外的光学仪器公司近几年研制开发了格灵达麦克贝斯油墨配方软件InkFormulation 4.0,该软件可为胶印、柔版印刷、网版印刷、轮转凹印行业配制精确配方,具有自动生成配方、多通道计算速度快的特点,能够快速配制低成本配方,软件窗口界面友好,保证配方精确及一次配制的成功率。       近10年来,我国陆续引进了各种型号的配色系统,但取得显著效益的不多。国外研制的软件是以欧美加工业的特点为基础,色料品质相对稳定;而国内加工业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色料品质的稳定性相对差一些,加上目前色料的品种不断更新,新型基材大量涌现,而国内外现有的配色系统对此缺乏灵活的调整能力,因此配色系统的实际应用遇到了困难。      沈阳化工研究院从1984年开始研究配色系统,其中,思维式配色中文软件,是国内最早的中文配色软件。采用该软件系统,与国产机配套总价格为整套系统的1/3,若与进口机配套,总价格为进口的1/2。该系统现已在70多个厂家使用,覆盖了染料、印染、毛纺、针织、油漆、油墨、橡胶、壁纸等许多与着色有关的行业。此外,西安理工大学研制开发了采用彩色密度计与计算机联机的密度电脑配色系统,具有推广应用的方便性与广泛性。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计算机配色已经成为未来油墨配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计算机配色的特点      (1)可以减少配色时间,降低成本,提高配色效率。       (2)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出修正配方。      (3)将以往所有配过的油墨颜色存入数据库,需要时可立即调出使用。      (4)操作简便。      (5) 修色配方及色差的计算均由计算机数字显示或打印输出,最后的配色结果也以数字形式存入记忆体中。      (6)可以连接其他功能系统。例如:可以连接称量系统,将称量误差降到最小;再现性提高,若工艺流程为连续式,可在印品上设置印品质量监视系统,当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时,就会立即停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计算机配色原理及系统      1.Kubelka-Munk理论及其局限性      K-M理论早在1931年就已提出,但是直到1958年才开始成功地用于纺织印染行业,印刷行业应用该理论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发的计算机配色系统,基本上仍采用这个理论。      通过对K-M理论的一系列推导,给出了适于配色计算的函数最简形式及其导数形式:      K/S=(1-r)2/2r      r=K/S+1-[(K/S+1)2-1]1/2      式中r代表波长下的反射率;K为吸收系数,代表在无限厚的平面介质中,扩散照明光入射后,微元厚度介质层对光的吸收率;S为散射系数,代表微元厚度对光的散射率。      到目前为止,计算机配色(CCM)的基本原理仍然沿用K-M理论。例如光谱视觉匹配方法、计算机反射光谱法配色、电脑配色逼近算法等都是以K-M理论为基础的。但K-M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其理论计算与具体实践之间常出现差异,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个因素。      ①K-M理论本身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的。      第一,设色层厚度为x,光照落在任一微元层dx时,不考虑界面引起的反射,其结果必定导致应用该理论的色层是浸没在相同折射指数的介质中,这种为了使问题简化而忽略界面上不同折射指数的算法,可能造成误差。      第二,dx是色层厚度x内的任一微元层,这样求出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使用时被认为整个色层是相同均匀的,但这种假定难以应用于消光或半消光的油化材料。      第三,色层内的着色剂颗粒是混乱排列的,使色层内的光照成为一种漫扩散形式,颗粒完全浸没在扩散效应中,产生上下两个通道。但实际应用中,当颗粒存在于薄片形式的油化薄膜中,大多数呈水平方向排列时,将引起两个通道光通量假定的破坏。      第四,在薄色层上,光线来不及散射就已经进入色层内部,在暗色调处,相当多的光线在散射前已被吸收,所以这些进入色层的光束不呈扩散状态,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差异。      ②印刷行业在描述油墨叠加效果时必须考虑光与颜料颗粒的相互作用及油墨的物理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应该说K-M理论中包含两个双常数,分别为吸收系数K和散射系数S,油墨对光的散射能力与基质的散射能力相比可以忽略,因而油墨的呈色原理主要是油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油墨对入射光的吸收能力受油墨层厚度及油墨浓度的影响。K-M理论是以不透明介质为前提提出来的,而印刷中使用的油墨是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因此,K-M理论有很大不足。

相关资讯

  • 面纸总起皱?从这2个方面下手“一拿一个准”!

    面纸褶皱严重影响后工序的印刷品质,严重时会造成批量报废,导致生产损耗大。本文从张力和原纸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如何解决面纸起皱问题。    瓦楞纸板的工艺缺陷方面有很多,有一种是面纸起皱,具体表现为面纸不平整,有褶皱现象。面纸褶皱严重影响后工序的印刷品质,…

    2025/5/11 22:52:12
  • 油墨买1kg=2kg:知道油墨标准指标的重要性

    对于印刷油墨,我们也有自己的认识:   【要点1】ISO 12647 平版四色油墨标准…   【要点2】油墨一般特性检验与指标…   1. 厂牌/ 型号/ 颜色  2. 生产日期/ 存储期  3. 保质期限  4. 包装外观  5. 重量 ( 扣除铁罐重量)  6. 破损/ 变形   …

    2025/4/30 7:38:29
  • 五大高精度水墨彩印技巧,高清水印从业者及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必看!

    随着瓦楞纸品包装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对瓦楞纸箱的印刷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开始简单的一色、二色、三色,发展到应用广泛的四色、五色等叠印套色,再到目前的六色、七色、甚至八色的高清水墨彩印技术。针对这些印刷色组的增多,除了美化了纸箱包…

    2025/4/28 7:52:21
  • 高精度燃油滤纸的生产工艺

    一般的燃油滤清器采用星形滤纸折叠结构,在这类燃油滤清器内部,折叠的滤纸和塑料或金属滤清器的两端连接,污油进入后,由滤清器外壁经过层层滤纸过滤后到达中心,洁净的燃油流出。这种滤纸一般采用瓦楞型燃油滤纸。  更高端的发动机则采用高精度滤纸,螺旋式燃油过滤器…

    2025/4/24 8:06:11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