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培养过程 首先向二沉池进满CODCr≤450mg/l的中段废水;然后向曝气池进水至总容积的1/2,进水CODCr控制在600~800mg/l(BOD5约在200~400mg/l),按BOD5∶N∶P=100∶4∶1的比例补充氮源、无机盐;再次各向曝气池的每个单元投加1.5m3从附近纸厂运来的新鲜脱水污泥(含水率在70%~80%),同时投加猪粪2m3。鼓风搅拌,进行闷曝(只充氧不进水)。 7天左右,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发现模糊的活性污泥绒絮和一些分散的菌胶团,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上清液仍较浑浊,但经连续几天的闷曝后,曝气池虽然还有一定量营养料,但微生物生命活动所排泄的分泌物累积到一定浓度,会较大程度上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因此需注入新鲜废水。 注入废水量不超过曝气池现有混合液的20%,按比例投加营养盐,并投加适量的粪便稀释液(粪便稀释液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反驯化),继续闷曝。用显微镜经常观察污泥状况,并监测曝气池中CODCr的变化。若CODCr保持下降,则继续注入新鲜废水,同步投加营养盐和粪便稀释液,若CODCr下降幅度很小,则停加中段水。 若曝气池已注满,而污泥浓度较低(<3g/l),则采取间歇注水方式。即停止曝气,使混合液静沉,经1~1.5h沉淀后进入新鲜废水,排除上清液,再曝气,总操作时间以不超过2h为宜。当污泥浓度达到一定程度(MLSS在3~6g/l),便进行由二沉池至曝气池的回流循环运行,同时逐步提高进曝气池废水的浓度及废水量,合理调节各环境因素,使微生物生长、活动处于减速生长期,提高其凝聚吸附能力,形成良好的絮状结构和良好的沉降性能。 4 培养过程中的镜检分析 4.1 微生物的增长与递变模式 在培菌初期,水中有机物浓度很高,污泥尚未形成,这时曝气池中可见大量游离细菌,接着出现能通过细胞表膜渗透作用吸收水中有机物质的鞭毛虫,此外还能看到一定数量的变形虫,但不久就出现掠食细菌能力更强的纤毛虫类。先是小型掠食细菌的游泳型纤毛虫如豆形虫等大量出现,继而出现掠食小型纤毛虫的漫游虫等。随着培菌的进展,水中有机营养逐渐被消耗,异养细菌数量下降,游泳型纤毛虫让位给固着型纤毛虫,标志着活性污泥的逐步形成和增长。随着污泥日趋成熟,水中有机物减少到极低时,便相继出现了吞噬散落污泥的轮虫。培菌过程中微生物的有规律演替及与污泥结构的关系见图1。 在造纸废水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各类微生物出现的先后次序是:细菌—植物性鞭毛虫—动物性鞭毛虫—肉足类—游泳型纤毛虫、吸管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 4.2 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与污泥培养成熟程度的关系 培养初期:鞭毛虫,变形虫。 培养中期:游泳型纤毛虫,鞭毛虫。 培养成熟期:固着型纤毛虫,纤虫、轮虫。图1 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的演替与污泥结构的关系1-肉足类 2-植物性鞭毛虫 3-动物性鞭毛虫 4-游泳型纤毛虫 5-细菌 6-吸管虫 7-固着型纤毛虫 8-轮虫 9-残余食物量 4.3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主要种类(16×40倍) 鞭毛虫类:眼虫、杆囊虫、波多虫、衣滴虫。肉足虫类∶变形虫。游泳型纤毛虫:草履虫、漫游虫、裂口虫、豆形虫、肾形虫、纤虫。 固着型纤毛虫:钟虫、盖纤虫等枝虫。吸管虫类:足吸管虫、壳吸管虫。微型后生动物:轮虫、线虫。 我公司中段水处理站在培养活性污泥过程中,采取投加稀释粪便、及时检测、合理调控各种环境因子等一系列措施,从快从优培养出活性污泥,使废水处理过程大大提前,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关资讯
-
一、常见柔性版印刷版材参数 二、怎样设计便于套印的柔性版墨图 在印刷过程中,人们常常关注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套印,因为套印不准所造成的废品往往在全部废品中占很大的比例。虽然柔版印刷机制造商在设计及加工过程中已为精确套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自动监控系统也…
2025/5/19 8:56:52
-
面纸褶皱严重影响后工序的印刷品质,严重时会造成批量报废,导致生产损耗大。本文从张力和原纸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如何解决面纸起皱问题。 瓦楞纸板的工艺缺陷方面有很多,有一种是面纸起皱,具体表现为面纸不平整,有褶皱现象。面纸褶皱严重影响后工序的印刷品质,…
2025/5/11 22:52:12
-
对于印刷油墨,我们也有自己的认识: 【要点1】ISO 12647 平版四色油墨标准… 【要点2】油墨一般特性检验与指标… 1. 厂牌/ 型号/ 颜色 2. 生产日期/ 存储期 3. 保质期限 4. 包装外观 5. 重量 ( 扣除铁罐重量) 6. 破损/ 变形 …
2025/4/30 7:38:29
-
随着瓦楞纸品包装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对瓦楞纸箱的印刷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开始简单的一色、二色、三色,发展到应用广泛的四色、五色等叠印套色,再到目前的六色、七色、甚至八色的高清水墨彩印技术。针对这些印刷色组的增多,除了美化了纸箱包…
2025/4/28 7:52:21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