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包装印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文章 > 胶印

书刊质量检测中的“四个熟悉 两个控制”

2025/4/28 8:01:29 人评论

一本书的制作涉及印前处理、印刷加工和印后装订等多个环节和部门协调配合完成。印后装订是一本书或一个印刷成品的最后工序(即通过对印张的订联和装帧加工的全过程),也是关系到一本书整体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本书的制作,从出版社到印刷厂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一本书的制作涉及印前处理、印刷加工和印后装订等多个环节和部门协调配合完成。印后装订是一本书或一个印刷成品的最后工序(即通过对印张的订联和装帧加工的全过程),也是关系到一本书整体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本书的制作,从出版社到印刷厂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如果因装订这一最后工序出了质量问题,小则返工,大则造成极大浪费和损失,并给社会带来极坏影响。据了解每年在书(含书刊、画册、本册等等)质量检测时,出现问题最多的是装订工序,因此造成不合格品占整个不合格品的一半以上,可见装订质量问题严重的程度。

  据笔者了解,目前书刊质量问题大部分出现在成品完成后才发现,这一问题反应出在加工中对过程控制的不重视,装订加工过程长,工序繁琐,从事这个工序的检测难度也很大,根据笔者从事这项工作多年的经验,质检工作做到四个熟悉和两个控制至关重要。

  四个熟悉

  1. 熟悉标准和要求

  要熟悉和掌握各项国家GB/T、CY/T的质量标准以及本地区和本企业的各项质量标准要求,并熟悉标准中定量的数据与定性的要求。

  此条文应作为一个质检工作者最熟悉的基础理论知识之一。因为这些标准,特别是国家级制定的各项标准,都是鉴定书刊质量是否合格的依据。即达到这些标准为合格品,没达到的为不合格品。超过标准的(比标准所定的质量要求还高的)可考虑优质品的评比。作为一个质检工作者(包括质量检测站、质量管理员和质量检查员)如果不知或不懂这些标准是无法胜任这些工作的,也无法说服别人和进行这项检测工作。所以熟悉和掌握各项质量标准的各项条文是非常重要的。

  2. 熟悉艺流程、工作过程以及技术要求

  熟悉所管辖工序(如装订工序)的工艺流程和工作过程以及技术要求。

  装订工序的设备是很繁乱的,各机种之间的共性很小,工艺上装法多而复杂,作为一个装订质量检验工作者,不要求你都会干(也是不可能的)但你管的工序必须要熟悉、懂得、只能对这些工艺技术了解的熟悉透彻后才有发言权去管理,才能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原因所在,得以解决。使出问题的操作者心服口服,加深对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条要求是质检工作者必知的基础理论之二。

  3. 熟悉质量问题易发生的关键点

  这一条指书刊制成后常见的易发生的质量问题表现形式。如八字皱折、错帖、多帖少帖、掉页、成品尺寸不合格等等,特别是影响读者使用的质量问题,其所造成的原因是哪一细小工序。

  无论是单机还是个人既要严格控制过程的标准要求,要将过程中的不合格半成品及早发现控制住,避免书刊加工完成后(及三面切成后)才发现就时之以晚。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质量检测工作的重点应该在加工过程中,只有过程控制能严守住,产品质量才能有保证。

  4. 熟悉、认真做好四检工作

  四检指的事自检、互检、抽检和上下工序层层检。四检工作是企业从事质检人员应做的主要工作。四检应建立制度约束以控制不合格品出现。

  自检:生产操作者在加工过程中对自己所生产的半成品进行的自行检查,随时自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互检:指在生产中的单机之间7生产线前后之间、工作台面操作者之间的相互检查和相互监督与帮助。这样发现问题可及时相互提醒得以解决。

  抽检:指车间检查员在正常生产中进行的定时或不定时的对半成品抽查的工作。抽查次数要均衡,使每个单机、联动生产线及个人都被抽查到。抽查要有记载,以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为依据,(因企业标准是自己制定的且比国家标准要高)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实地抽查记录,抽查时要以公平合理,使被查者心服口服,抽查结果按月或季公布于众。好的要表扬或奖励,不合格品多、没完成质量标准要求的要批评和处罚。奖惩一定要分明,决不可好坏一锅,同吃大锅饭。而最后造成质量全面下降。

  上下工序层层检:指下工序永远要卡住上工序的不合格品。如果没有卡住上工序的不合格品则要批评处罚(要罚一串)这种管理也称层层把关制。这样在多流程加工的过程中,从第一工序(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将不合格品卡住。

  只有严格执行四检工作,最后的产品质量就一定会得到保证的。

  两个控制

  两个控制指的是过程控制和产品控制的两项检测工作与内容。在进行“过程控制”和“产品控制”工作时其依据就是企业标准(最低限度是国家标准中的GB/T和CY/T),因此作为一个质检工作人员(包括质量检测站、企业质管和检查员在内)首先要懂得和掌握科学管理书刊质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四个熟悉的内容),同时要经常深入到实践中去了解过程控制中的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检测工作,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

  1、什么是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在装订车间指从印刷半成品印张进入装订后的从第一工序(过数、撞页、开料)到最后一个工序(切成书和包装)之间的每个环节的检测与控制,在过程控制中要做到之前谈到的“四检”。

  过程控制的依据是企业标准,企业标准一般均高于国家标准,是为了确保企业成品质量的合格,没有严格的过程控制,就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的可靠性。

  2、何谓产品控制?

  怎样进行书刊质量的检测?产品控制,指装订车间将印品加工成书刊等成为可以阅读和使用前的质量检测与控制。产品控制范围在检测时根据装法不同分别为外观和书芯的检测。

  (1)平装胶粘订的检测

外观:表明平装无油脏,书背平齐无皱折、起泡、孔眼、岗线和破头;版面和书背字框线规格准确;胶层厚度正确无溢胶,压痕线准确;切后成品书册四角垂直、无歪斜、卷边、切口光滑无刀花和上下刀,成品尺寸一致符合标准要求。封面与书芯吻合一致。

  书芯内:粘口正确牢固无歪斜,粘口尺寸符合标准要求,页码版面排列顺序正确,页码允差符合要求,无多、少帖(页)、无错帖(页),无白版、撕页、脏页、折角;拉槽深度和间距正确无误。全书粘结平整牢固无掉页、散页、前后无拉撕页和书芯断裂现象。书芯和封面吻合一致。

  (2)精装书的检测

  外观:烫印图文位置准确、无歪斜,无烫花、烫糊,牢固不脱落;飘口三面一致,尺寸正确;书芯切口光滑无刀花、无卷边:圆背书的圆势和脊高符合要求、方背前切口平直,无倒扒圆现象; 方角书壳棱 角分明,圆角光滑褶皱平整正确。书壳与书芯吻合 正确一致,套合后的精装书外观平整干净、四角垂直无扭曲、歪斜,书槽粘结牢固平整无皱褶和断裂,书壳表面无翘曲不平 现象。

  书芯内、除平装胶粘订[即(1)中的“书芯内”]的内容外,精装书芯监测内容还包括:环衬粘口平整、宽度正确,扫衬粘合后平整牢固,三边无皱褶波浪纹和脱落;书芯与书壳中缝吻合粘接牢固。锁线的针位、针数、针距正确,无针眼拉破、漏锁、断线、卷帖歪斜、锁夹层现象。书册锁后顺序正确、紧度适当、厚度一致。

  (3)骑马订装书的检测

骑马订装由于工艺较简单,检测时内容也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点:

  a. 书芯排列顺序正确,页码允差符合要求。无多少帖,无脏、油、撕页、折角。用铁丝线径适当,订后的书册牢固芯内页张不脱落,订锯位置准确,订距符合要求。

  b. 切后书册无破头、刀花、卷边、扭曲现象,外观平整无皱褶、尺寸符合标准要求。

  以上三种常用装法的检测内容与依据,均以国家标准的GB /T 和CY /T为准(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的可用,低于的不可使用和承认)。

  以上各检测的项目和内容均有定量数据,无法定量的也有定性的要求,望从事书刊质检的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各项国标和所接触、管辖工序的工艺技术,做质量管理的领导要经常下厂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认真钻研、发现问题、协助一线工人提高技艺,为出好书、做好书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资讯

  • 油墨买1kg=2kg:知道油墨标准指标的重要性

    对于印刷油墨,我们也有自己的认识:   【要点1】ISO 12647 平版四色油墨标准…   【要点2】油墨一般特性检验与指标…   1. 厂牌/ 型号/ 颜色  2. 生产日期/ 存储期  3. 保质期限  4. 包装外观  5. 重量 ( 扣除铁罐重量)  6. 破损/ 变形   …

    2025/4/30 7:38:29
  • 五大高精度水墨彩印技巧,高清水印从业者及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必看!

    随着瓦楞纸品包装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对瓦楞纸箱的印刷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开始简单的一色、二色、三色,发展到应用广泛的四色、五色等叠印套色,再到目前的六色、七色、甚至八色的高清水墨彩印技术。针对这些印刷色组的增多,除了美化了纸箱包…

    2025/4/28 7:52:21
  • 高精度燃油滤纸的生产工艺

    一般的燃油滤清器采用星形滤纸折叠结构,在这类燃油滤清器内部,折叠的滤纸和塑料或金属滤清器的两端连接,污油进入后,由滤清器外壁经过层层滤纸过滤后到达中心,洁净的燃油流出。这种滤纸一般采用瓦楞型燃油滤纸。  更高端的发动机则采用高精度滤纸,螺旋式燃油过滤器…

    2025/4/24 8:06:11
  • 开胶散页问题的解决方案

    2016年“3•15”质检活动首次提出了解决开胶散页问题的“一提高”要求。针对出版物质量管理的“痛点”:开胶散页问题,总局发挥了协作优势,组织专项攻关,进行了原因分析,编写了解决方案,效果显著。  据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品中“开胶散页”问题大幅下降,比上一年…

    2025/4/24 8:05:09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