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个地方政府开始不同程度下调企业工资指导线,有的甚至提到可以“负增长”。尽管这一指标不具强制性,但它却是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参照依据,因此备受大众关注。
与此同时,人保部也称央企负责人薪酬管理意见近期将公布。可是,令人质疑的是这一“非强制性”政策恐怕执行起来没有什么效果。且参与文件制定人士也透露,即便文件出台,“金融高管薪酬将保持高位”的局面也很难改变。
两条规定联系起来,大众对此的第一反应都是“为何又是普通职工受伤”?而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和金融行业人员为何水火不浸,工资岿然不动?
■多省下调工资指导标准首现“负增长”
8月3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200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明确工资增长基准线为7%,增长上线为12%,这两项指标的涨幅明显低于去年,而下线为零或负增长更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字样。
除广东之外,青海省劳动部门发布的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确定为9%,而该省去年的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为13%;重庆继一季度公布的6类300余个工种月薪指导价中近九成出现下降之后,二季度所有工种的工资指导价再次下降,降幅在100元至2200元不等。此外,深圳、湖南等省市还决定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采访中,河北有关部门表示,具体工资指导线已经出炉并将择日公布,而在此之前工资指导线已经连续三年上调,2008年企业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指导线下线为8%。也就是说,2008年平均工资至少应增8%。
分析人士认为,金融风暴导致企业经营和社会就业压力增大,是政府控制工资指导线增长的直接推手。政府的出发点是通过调低工资而不是裁员的方式稳定就业,这也的确是各方利益均衡的较好解决方案。但是,“降低人力成本不一定意味着降低工资,可以通过增加人均产能提高效率来实现成本降低”,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教授郭宏认为,他同时表示,“降低工资标准”这其实也是一个两难的命题,虽然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出,但如果工人工资都降低的话,这对于另一个应对危机的措施——— 拉动内需是一个巨大的打压,效果可能过犹不及。
而更让民众质疑的是,广大企业工薪阶层在为金融危机买单的时候,那些央企、垄断行业和公务员的薪水却似乎没有受到影响。
■“软约束”性文件难以降低“天价年薪”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4日表示,央企负责人薪酬管理意见已基本完成,将于近期发布实施。指导意见所规范的是相当庞大的企业高管群体,不仅包括目前国资委监管的136家中央企业,还有财政部监管的20多家金融企业,以及近4000家中央部门管理的非金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按照指导意见,央企负责人年薪将分为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三部分。其中基本年薪确定、基本年薪与绩效年薪的比例等,将有一套专门的公式来计算。
国有金融单位一度是“天价年薪”频出的地方,大众很希望这个意见能对其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指导意见的目的并非减薪,而是要规范薪酬决定的行为、程序和标准,“是要通过制度避免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
这位人士毫不讳言地指出,这个文件的实际执行效果可能并不太乐观。因为首先它只是一个规范性文件,具有多大的强制性值得商榷;其次,更大量的金融证券投资单位,不是央企,是民企,根本受到这个文件的规范,所以马明哲们的天价年薪可能还会照发不误。“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大众寄予厚望的这个文件不过是一个‘软约束’文件,其执行力恐怕难说”,郭宏认为,既然是“共度危机”,那就应该所有行业都相应降低收入,比如韩国、日本就在降低公务员工资。
另外,郭宏认为,不可否认各行业存在差距,金融行业是“高智商、高资金、高智力、”行业,或许收入可以高些,但是个行业之间人力成本应该多大,恐怕要有一个科学的界定。
共有 网友评论